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嵌顿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时痔核脱出、肛门下坠、局部肿胀疼痛以致活动行走受限、排便排尿困难等,给患者本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嵌顿时间过长,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恶化,痔核粘膜表面糜烂以至痔核坏死、渗血、渗液、感染、纤维化甚至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在嵌顿痔中医辨证分型上尤以火毒炽盛型与湿热下注型最为常见。而目前对于无嵌顿型混合痔的治疗医学界已取得了共识,但对于嵌顿痔的治疗原则仍存在分歧,加之对嵌顿痔病理及其病因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尚不多见,因而在其治疗原则上广大学者对于是否应该行急诊手术一直都未取得共识。目的:针对上述,本研究将通过收集不同症型(火毒炽盛型、湿热下注型)嵌顿痔的痔组织的手术切除标本,以光镜为观察手段,比较观察标本组织中的病理变化。通过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对照,观察两者的差异,进而探讨嵌顿痔的发病机理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急诊手术、亚急诊手术)对入组病例进一步分组并观察比较其标本组织中的病理变化,从而为嵌顿痔发病中是否发生感染及临床嵌顿痔治疗是否可予行急诊手术提供科学的病理学与中医学依据,为临床更好地治疗嵌顿痔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参照1992年全国第七届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嵌顿痔的临床诊断标准及2006年7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并根据患者就诊时嵌顿情况和全身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嵌顿痔患者24例分为治疗1组(火毒炽盛型)12例与治疗2组(湿热下注型)12例,其治疗根据就诊时患者嵌顿痔情况及中医辨证论治分型后,视其严重程度,分为两种治疗方案:对于嵌顿时间较短,且疼痛等症状虽较严重但未见到痔核坏死及明显感染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则予以治疗方案1(急诊手术治疗);对于部分嵌顿时间较长,且脱出嵌顿的痔核较大,或其他多种原因,如痔核坏死,出现明显感染等不宜即刻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则予以治疗方案2(先予以保守治疗,待当前症状已缓解,水肿、糜烂等局部炎症已得到控制并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其中病理采取,治疗方案1者采取术后病理组织;治疗方案2者采取术前未予消炎、消肿等处理措施的病理组织,即术前病理组织。病理评定指标:粘膜炎症浸润程度、粘膜炎症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种类、血栓形成机化程度及间质水肿程度并统计发现菌落标本数量。结果:火毒炽盛型与湿热下注型嵌顿痔痔核组织病理各项积分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病例在粘膜炎症浸润程度、粘膜炎症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种类方面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血栓形成机化程度、间质水肿程度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差异情况表明湿热下注型血栓形成机化程度、间质水肿程度积分较火毒炽盛型更为严重;而急诊手术组与亚急诊手术组嵌顿痔痔核组织病理各项积分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病例在粘膜炎症浸润程度、粘膜炎症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种类、血栓形成机化程度及间质水肿程度诸方面比较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病理切片中没有一例见到明显菌落存在。结论:嵌顿痔湿热下注型与火毒炽盛型在炎症相关方面如炎症细胞种类、浸润程度等,其组织病理学上并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湿热下注型嵌顿痔发病时间明显长于火毒炽盛型,即随着病程的拖延或时间过长而加重了其水肿的程度和血栓机化的情况,进而导致局部疼痛、渗出甚至坏死的进一步加重,可以说湿热下注型嵌顿痔是在火毒炽盛型嵌顿痔的基础上更加进一步加重的表现,两者中医辨证论治后症型的确立应与其全身症状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区别则主要集中于随病程延伸而导致的血栓机化、间质水肿等方面。另外,所有病理组织切片中均未见到明显菌落存在,且急诊手术组术后病理与亚急诊手术组术前病理对比后发现两组在病理组织学诸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嵌顿痔患者的发病原因可以认为并非由细菌感染所引起,其急诊手术也不会引起细菌感染扩散等并发症,只有在嵌顿时间过长,病程延期,病情加重恶化后才可能会造成继发性的细菌性感染,故而将感染应作为指导嵌顿痔治疗方案的因素是不恰当的,而急诊手术可以迅速解除患者疼痛、水肿等症状,并可有效防止痔核坏死、感染等情况的发生,这些都明显优于亚急诊手术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