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影响小而压力性损伤发生少且程度轻的适宜俯卧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入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需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98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33例、30°俯卧位组33例、45°俯卧位组32例。常规组:采取0°持续俯卧位16小时;30°俯卧位组:0°俯卧—左侧30°俯卧—右侧30°俯卧,循序进行,每个体位维持2h,直至16小时;45°俯卧位组:0°俯卧—左侧45°俯卧—右侧45°俯卧,循序进行,每个体位维持2h,直至16小时。分别比较三组患者俯卧位后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部位、数量、分期以及俯卧位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指标的差异。结果98例实施俯卧位通气患者,13例患者因不同原因中止俯卧位通气,其中常规组5例,30°俯卧位组5例,45°俯卧位组3例,最终完成研究85例,其中常规组28例,30°俯卧位组28例,45°俯卧位组29例。1、干预前各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基础疾病、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急性肺损伤评分、Braden压疮评分、气道开放的方式、入组前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入组时血清白蛋白水平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比较(1)三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比较本研究中共有35例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均为1期、2期压力性损伤,分别为常规组18例、30°俯卧位组9例、45°俯卧位组8例,总体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41.18%。三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比较本研究中将三组患者压力性损伤部位的构成进行比较,面部、肩部、胸部、髋部的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三组间呈明显差异(P<0.05)。通过调整检验水准(α,=0.05/3)进行两两比较,30°俯卧位、45°俯卧位肩部发生压力性损伤与常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45°俯卧位组胸部发生压力性损伤与常规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俯卧位组髋部发生压力性损伤与常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三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数量、程度比较本研究中,常规组已发生压力性损伤的18例患者共发生了53处压力性损伤,平均为(2.94±1.06)处;而30°俯卧位组和45°俯卧位组分别发生33处和26处压力性损伤,平均为(3.67±0.87)处及(3.25±1.04)处。三组患者间1期压力性损伤发生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及45°俯卧位组与常规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2期压力性损伤数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常规组比较,45°俯卧位组2期压力性损伤数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三组患者间HR、SBP、DBP、MAP、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不同角度俯卧位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氧合指标的影响俯卧位前,三组患者间PaCO2、PaO2、SaO2、P/F等氧合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常规组俯卧位后SaO2、PaO2、P/F等指标显著升高(P<0.05)。30°及45°俯卧位组分别与俯卧位前比较,俯卧位后PaO2、P/F均较前显著升高(P<0.05)。俯卧位后,三组患者间PaCO2、PaO2、SaO2、P/F等氧合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不同角度俯卧位后均比俯卧前有利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氧合效果,其中30°和45°俯卧位可显著升高PaO2、P/F;2、常规俯卧位易发生压力性损伤,30°及45°俯卧位通气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常规组;3、30°45°俯卧位有利于ARDS患者氧合,30°俯卧位对1期压力性损伤预防无显著影响,45°俯卧位可减少ARDS患者2期压力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