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已经迈向注重人文品质、生态环境、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市民出行需要形成“安全便捷”、“健康环保”的新理念。良好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是实现城市和谐发展新模式、促成人们出行新理念的基础。正是基于此认识,本文从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慢行交通景观系统理论渊源,探讨了慢行交通、慢行交通系统、慢行景观等基本概念。在梳理理论界定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城市形态、地域环境、城市发展等因素系统分析了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现状与问题,考察了兰州市市民出行特征,对兰州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PPU构成与路权分配情况做了抽样调研,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构建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的模式与目标,从微观层面对兰州市慢行交通景观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做了样板式设计。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从梳理人车分流系统理论、共享交通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绿色交通等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相关理论入手,解读了哥本哈根慢行系统设计、法国里昂公共自行车系统等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总结了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历程与现状,重点分析了杭州、上海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论证了慢行交通系统景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提出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景观。创建“安全、环保、健康、便捷”交通环境是城市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有之路,为建立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在归纳梳理慢行交通及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慢行交通、慢行交通景观系统、慢行景观等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步行交通时代——单系统慢行交通景观、马车交通时代——双系统慢行交通景观、汽车交通时代——多系统慢行交通景观等三分法。分析总结了常见的慢行交通模式。第四章从慢行交通景观网路、慢行景观构成、慢行主体等方面对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进行了梳理论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兰州市慢行方式与环境,借助于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居民出行时间及行为习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兰州市部分路段PPU与路权分配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选择了兰州市有代表性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记录了不同时段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过数量。在分析调查问卷与PPU构成路权分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居民出行特征,提出了适合兰州市的慢行导向型模式——C模式(慢行导向型(Cycling and Pedestrianodcnted),慢行比例大于50‰)”第五章在分析兰州市区域特征与交通布局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调研对兰州市慢行系统景观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慢行系统景观构建的宏观对策。通过对杭州、上海慢行系统景观分析比较,总结了其对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的借鉴之处。第六章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兰州市拟建“双轴线多中心”慢行系统模式,并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的构建目标进行了具体论证。从微观层面对兰州市典型路段慢行景观,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从节点、路径、空间景观元素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黄河风情线路慢行系统景观进行了概念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