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例在我国出现已有十年的历史,这十年中,陆续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知名案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预计未来此类案件的发生会更加频繁,这就对我国商标法律制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显得有些滞后。学界对反向混淆理论的关注不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出现反向混淆案件时,法院对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不一,对赔偿数额的确定也没有充分的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反向混淆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从对国内外典型的反向混淆案件的研究入手,运用商标侵权的理论,并借鉴美国的相关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成果,对我国反向混淆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包括对界定概念的思考以及相关基本理论的梳理,重点分析我国反向混淆的法律规制现状及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立法与司法建议。导言部分首先概述商标的重要作用,以及反向混淆现象出现的背景、反向混淆的特征及其危害,通过案例反映目前我国商标反向混淆规制存在的不足,并简要介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与阐释反向混淆的相关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典型案例,以反向混淆的案件溯源美国反向混淆案例与我国反向混淆案件中的典型案例为代表。对上述案例进行简要叙述后,总结出反向混淆的特点,即被告无意利用原告商誉、市场地位的悬殊、侵权并非存在主观恶意、与反向假冒有所区别。结合商标立法、司法界以及学术界对反向混淆的解释,对界定反向混淆概念进行了思考,并总结几点需要走出的误区:原告与被告的强弱只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被告的行为是善意的;反向混淆只适用于两个商标之间的争议;反向混淆的主体与正向混淆的主体相同;禁止反向混淆就是鼓励“恶意抢注”。在对以上理论进行梳理后,做出了对反向混淆概念界定的粗浅尝试。并对反向混淆与正向混淆的危害性进行比较区分,从商标权人、消费者、公平的竞争秩序三方面进一步对反向混淆的危害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从自由、平等、效率三个角度,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以及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禁止反向混淆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并分析总结了反向混淆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反向混淆的具体情形与认定标准。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对反向混淆的法律规制现状,主要针对商标法对反向混淆的规制现状来分析。对我国商标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研究,探讨了存在的缺陷:认定反向混淆过于简单及确定损害赔偿数额存在困难,其中主要是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以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商标反向混淆的法律规制提出相关立法与司法建议。针对反向混淆的法律规制缺陷的问题,借鉴美国的相关理论与司法实践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混淆可能性”作为认定商标侵权的标准;在商标法中明确反向混淆的规定,完善禁令制度,在侵权认定与损害赔偿数额确定时应对侵权人主观故意与过失加以区别,灵活使用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完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加入对个人姓名的合理使用规定;完善反向混淆的纠纷解决方式,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为原则,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由法院判决为补充的解决方式。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