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232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女大学生痛经的发生概率,分析发生原因,提出防治思路。同时以血清β-EP及生殖激素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为切入点,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以及和相关激素的相关性,应用针刺治疗,通过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反证原发性痛经与血清镇痛物质及生殖激素的关系,为临床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青年女性痛经患者提供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痛经情况调查:采用自编统一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8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对问卷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2.临床治疗方法:选取年龄在20-28岁符合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27名,平均年龄为23.07±1.94岁,以三阴交、足三里为治疗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每周三次,每次30min,其间行针1次。治疗三个月。在接受治疗前、后一个月经周期的第二天晨起空腹,分别抽取肘静脉血4.5ml,作对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β-内啡肽(β-EP)进行放射免疫测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研究指导原则》所拟定的痛经评分项目,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疼痛评分。另选取27名月经正常女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简称“正常组”),与治疗组年龄分布均衡,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取血方法、时间及检测指标同上。结果:1.痛经情况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32名女大学生中有185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痛经,约占79.74%。从发生的时间来看,持续4年及以上者占56.76%,多在经期中(69.73%),60%的痛经发生在月经开始1天之内;相关因素调查发现受环境影响者最多,约占37.12%,34.06%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痛经。有96.77%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躯体症状,其中以下腹坠胀、腰酸背痛、全身乏力发生率较高。同时多数人伴有经前期综合症,部分患者表现月经不调。2.临床治疗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FSH、LH、P显著降低(P<0.01);血清E2显著增高(P<0.01);T虽然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清β-EP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2)治疗前后比较:经治疗后,血清FSH、LH、P、T明显升高(P<0.01);E2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血清β-EP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有统计学意义,并与疼痛积分呈负相关。(3)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痛经症状积分较前下降,治疗前疼痛积分为9.02±1.90,治疗后疼痛积分为5.26±2.15;临床疗效: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00%。结论:从痛经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痛经在女大学生中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活学习。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显示针刺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之一。原发性痛经与体内镇痛物质、生殖激素有关,通过针刺可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减少致痛物质的产生,使各项指标接近正常组。本方法取穴简便,易为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