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中国上市公司1998年-2005年的数据,实证发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其财务和会计特征都呈现系统的有规律的变化,产业分类和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产业分类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生命周期的经济特征,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决定其演进顺序,其发展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路径和完整的周期,在淘汰期和衰退期的公司中,发生退市预警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周期,在实务中,成长型基金的选股策略与生命周期的划分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现金流组合特征的生命周期代理变量,能够合理区分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简洁、实用、适合于大样本研究的特点。经营决策的变化和经营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应计的演进,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战略、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的结果,对于应计的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基本面的变化,会计准则的适用都会造成应计的正常波动,这些都不是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对于应计变化的来源,在以前的应计实证研究中没有被充分认识。企业的应计特征远比现有模型反映的丰富和复杂,加入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显著提高了现有的应计模型的估计效力。本文发现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中国的上市公司应计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会计稳健性的差异受到企业基本面的影响,随着应计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应计多且为正值,主要适用配比观,延缓了收益的确认,应计起到平滑盈余的作用,企业的无条件稳健性强,条件稳健性弱,即无条件稳健性主导了条件稳健性。与此相反,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末期,应计为负值,主要适用市价观,应计及时确认了损失,企业的条件稳健性强,无条件稳健性弱,即条件稳健性主导了无条件稳健性。因此,总体而言,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在整个生命周期呈现U型分布。本文的实证结果也表明,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是相互替代的,对于处于导入和增长期等高成长阶段的企业,往往选择无条件稳健性,以降低条件稳健性的概率,从而达到平滑盈余的目的。对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往往更多选择条件稳健性,以降低未来由无条件稳健性造成的增长依赖的偏误。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计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作用,平滑盈余和及时确认损失的作用,正是这两种不同的作用,造成了应计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波动,本质上,这不是管理者机会主义的行为。会计准则中盈余度量的市价观和配比观的矛盾统一,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会计本质上应反映企业基本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