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在张爱玲研究大潮中,有关翻译作品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其自译活动及自译作品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作家自译这一相当独特的现象。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探讨了自译的概念,阐述和澄清自译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以及研究文学自译对翻译这个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介绍和回顾国内外自译研究状况。第三章结合张爱玲的创作背景与作品,介绍了其翻译背景和译作,强调了张爱玲身为作家和译者的双重身份,并对张爱玲七部自译作品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第四章详细讨论了自译作品中张爱玲对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主要分四个方面:创作性翻译,翻译和改写,灵活直译和补偿翻译。文章最后归纳了张爱玲的翻译观,并得出结论:张爱玲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
通过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系统性分析和研究,作者发现尽管自译作家会对原作做出一些修改和调整,会采取一些普通译者很少采用的译法,但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她所担当的仍是译者的角色。同普通译者相比,自译作家对原文有着最为深刻透彻的了解,因而会作出最为接近的阐释,同时因为他们的特殊地位(原作属于他们),他们也会大胆地“修改”原作。对于自译作家而言,自译不仅仅是翻译原作,更是弥补原作不足、澄清含糊之处,让自己的意图更加明确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深入分析,以期为张爱玲全面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