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急性心肌梗死后纤维化模型建立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纤维化模型,并采用对比术前术后心电图变化及后续取心肌组织进行胶原染色等方法确定模型建立是否成功。方法随机选择同批新西兰大白兔,经麻醉后选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结扎诱导建立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饲养一个月后取心肌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进行胶原染色。结果术后心电图V1导联表现为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结扎远端心肌呈青紫色,证明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建立;术后1月心肌组织HE染色及胶原染色证实心肌梗死模型成功,表现为梗死区心肌组织被胶原纤维所代替。结论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可成功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后纤维化模型。第二部分CNA35胶原靶向氟碳纳米粒体内靶向性研究目的制备一种由CNA35介导的新型液-气相变超声分子探针(CNA35-PFP NPs),并评价其在体内的靶向性。方法薄膜水化-声振法制备包含液态氟碳的脂质纳米粒(PFP NPs-Di I),通过碳二亚胺法与CNA35-FITC相连,制备带荧光的CNA35胶原靶向氟碳纳米粒(CNA35-FITC-PFP NPs-Di I)。随机选择同批急性心肌梗死后纤维化模型兔和正常兔,麻醉后经耳缘静脉注射稀释后的PFP NPs-Di I和CNA35-FITC-PFP NPs-Di I(2m L/kg),1小时后于避光条件下取出相应部位的心肌组织制备冰冻切片,通过DAPI染色进行细胞核定位,并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定性观察。结果注射CNA35-FITC-PFP NPs-Di I后,急性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模型组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呈绿色荧光的胶原纤维与红色荧光的脂质纳米粒球,而在其余三组未能观察到。结论CNA35胶原靶向氟碳纳米粒(CNA35-PFP NPs)在体内能有效与心肌纤维化部位结合,证实CNA35-PFP NPs可通过血管内皮间隙,并可与纤维化心肌组织的I型胶原特异性结合,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CNA35胶原靶向氟碳纳米粒检测心肌纤维化的超声分子显像研究目的制备一种由CNA35介导的新型液-气相变超声分子探针(CNA35-PFP NPs),并评价其检测心肌纤维化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使用超声诊断仪于二维(B型)模式下定位心尖的位置,并通过左心室长轴及短轴切面观察心脏形态结构,初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记录观察到的急性梗死后纤维化模型组心肌厚度、运动情况与回声强度后,分别通过耳缘静脉注射PFP NPs与CNA35-PFP NPs。5分钟后,记录各组数据以做对比,然后使用LIFU以3W/cm2功率的在标记处进行超声辐射聚焦3分钟,百胜超声系统再次用于观察B型模式和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模式中心肌显像的变化,并记录各组数据。结果急性梗死后纤维化模型组在二维超声模式下可见左室前壁和(或)前间壁间或者右心室前壁处心肌变薄(p<0.05),回声增强(p<0.05),提示梗死该部位位于前壁及前间隔,在超声造影模式下未观察到显影增强。CNA35-PFP NPs+LIFU组,经LIFU照射后,心肌梗死部位显示明显增强的回声信号(p<0.05),且在CEUS模式下也观察到了梗死部位的显影增强,而在PFP NPs+LIFU组中,没有观察到梗死区域的显影增强,且CEUS模式下也未观察到显影增强。结论CNA35-PFP NPs可以有效通过血管内皮间隙,靶向到达心肌纤维化部位并与纤维化心肌的I型胶原特异性结合,经LIFU辐照后相变增强纤维化心肌组织的超声显影。而PFP NPs缺乏靶向性,无法在纤维化心肌组织聚集及增强纤维化心肌的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