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上常以进行性全身性的脊柱关节病变为主要症状。中医称“骨痹”、“肾痹”、“大偻”等。其起病隐匿,病程漫长,起初不易被重视,常常出现脊柱,四肢关节不同程度的不适和疼痛,后期甚者极易造成脊柱强直和关节畸形。此病一般虽不危及性命,但临床并发症诸多,患者往往会伴随发热、无力及关节肿痛。该病成因,虽国内外研究甚多,但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AS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女性患者数量的日益增多,造成了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率持续增高。AS病变最终结局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盘骨化,中轴关节出现纤维化及骨性强直,病理性成骨是AS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AS骨代谢的异常涉及到骨骼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疾病初期,慢性持续性炎症中骨破坏和滑膜炎占优势,破骨细胞在骨破坏起着重要作用,疾病后期,病理性成骨占优势,导致脊柱强直,本病容易致残,目前西医无根治办法,中医中药治疗特色明显,前期临床发现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从络论治的理论研究;2、雷公藤复方的减毒增效可能机理研究;3、强脊通络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01月至2016年02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AS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强脊通络颗粒剂和对照组30例予复方(不含雷公藤)颗粒剂治疗,治疗时间12周,观察两组AS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晨僵时间、指地距、枕墙距、下腰痛程度、外周关节肿胀数、AI指数、FI指数等改善情况,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结果:1、经临床观察得出:(1)两组基线特征比较经t检验,显示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未参与治疗之前,其临床各项体征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在此前提下进行的AS临床研究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患者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晨僵时间、指地距、枕墙距、下腰痛程度、外周关节肿胀数、AI指数、FI指数等方面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症状体征证候改善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I指数、FI指数、下腰痛程度、证候积分此四项改善尤为显著,说明治疗组强脊通络颗粒剂在控制疼痛及改善患者功能性指标等方面效果更明显。2、两组疾病疗效比较,经统计分析,两组疗效均良好,疗程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据研究数据统计显示,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有效率89.29%,对照组的证候疗效有效率72%。经过卡方检验,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强脊通络颗粒是江苏省名老中医金实教授在强脊定痛汤临床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雷公藤的药物研究,临床实践得来。本临床研究经统计分析可见,两组治疗均有疗效,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副作用不显,是一种安全有效控制AS病情的中药制剂。本临床研究的开展将对今后中医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