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隅是我国“鲁艺”时期的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歌曲《红缨枪》、《守望曲》,主创的作品歌剧《农村曲》,以及他参与的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还有《向隅歌曲选》在我国音乐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村曲》在音乐上的创新,为中国新歌剧的问世,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更让“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坚定了创作新歌剧的决心。尤其是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在我国乃至世界歌剧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是我国歌剧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在“鲁艺”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向隅代表性音乐作品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客观的分析,具体地追溯各个时期的历史状态和历史轨迹,尽量剥离政治化研究模式产生的各种副作用,把向隅放在一个宏大的、开阔地视野中进行研究。笔者采用音乐史学等研究方法对向隅之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研究,以完善学界对向隅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向隅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研究向隅的作品和音乐教育思想,从《秋窗》、《血祭上海》、《农村曲》、《红缨枪》、《白毛女》到《向隅歌曲选》,对向隅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音乐文化的主旋律也在不断的改变着,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亦随之发生着变化。从“五四”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我国民族音乐的改造对象,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载体,音乐家们直接面对的是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改造这一艰难课题的选择和挑战,“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们开始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实验性探索,向隅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先行者。他是延安“鲁艺”最早的两位创建者之一,并且在“鲁艺”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大胆的把教材如“练耳”课本中西方的内容换成中国的民族民间歌曲,大量采用民间素材,鼓励学生研究和改造民间音乐。而他在1938年主创谱曲的《农村曲》,大胆的把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到了《农村曲》的作曲中,这部歌剧的成功,为新歌剧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们渴望创造、更新的民族歌剧,此时“白毛仙姑”的传说进入了延安。把“白毛仙姑”的传说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的歌剧,向隅和他的同事、学生们采用了“集体创作”的形式,他们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新歌剧的渴望是白毛女创作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