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尽管上海市在全国属于城镇化水平高度发达地区,但下辖各个区的城镇化水平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虽然高,但郊区的人口数量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且GDP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不仅增长速度快于部分中心城区更是在总量上有所超越,这与传统集聚理论并不相符。在这一背景下,引入借用规模的理论,也即一个城镇的城市功能受到它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和获得社会经济资源的途径所影响,从而获得高于自身人口规模所预期的水平。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基于街道乡镇尺度分析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对功能维度的借用规模进行判定,并实证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从而指出上海市未来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为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以借用规模以及相关的多中心结构、集聚经济为理论研究基础,以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现状为切入点,然后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数化,结合人口分布对各个街道乡镇进行借用规模的判定,最后通过贝塔回归实证分析借用规模效应的产生,得出具体影响因素。首先,利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通过ArcGIS软件利用核密度分析从数量及分类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水平的空间布局,并进一步通过计算POI熵指数对设施的种类多样性进行测度并绘制空间分布情况。其次,统计各个区域的各类服务设施数量,将各个街道乡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指数化,通过与人口分布的结合,实现借用规模的判定与分析。然后,将生活性服务业指数作为因变量,人口、城乡体系分类、农村企业占比、路网密度、地铁站数量、公交站数量、是否有4A及以上旅游景点、住宿设施密度作为自变量,基于借用规模的概念构建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提出了目前的主要问题,总结生活性服务业的目前规律,从空间布局和管理引导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的生活性服务业设施总体上呈现了以中央活动区为核心的布局模式,而在多样性方面则是北高南低(崇明区除外);(2)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并非严格按照人口数量的规律,借用规模的判定结果表示并非只有小城镇可以借用规模,中心城区也实现了功能上的借用,虽然良好的交通连接度使街镇突破地理距离的限制实现借用规模,但也会导致另一部分街镇面临更激烈的竞争;(3)人口规模和交通连接度(地区内部以及与中心城的连接)均对借用规模的实现有正面影响作用,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活性服务业,人口规模和交通连接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4)城镇的旅游潜力以及差异化竞争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因此应当鼓励类似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并通过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改善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