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利用随机对照,进行临床观察试验,比较穴位埋线疗法与西药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种疗法治疗前后的PHN患者血浆中的P物质浓度的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为评价其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将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皮肤科就诊,并确认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3例PHN患者作以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治疗(每14天治疗1次,共治疗4次),每次取穴以夹脊穴、痛点为主;对照组予卡马西平片(0.1g/次,bid)及Vit B6片(50mg/次,qd)定量口服。试验过程中,于治疗前、治疗后均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疼痛症状评定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并且在试验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PHN患者的血浆中P物质的浓度。结果:本研究入组63例PHN患者,实际完成60例,脱落3例;其中治疗组32例,脱落2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构成、一般情况(呼吸、心率、体温),VAS评分、P物质浓度水平及生活质量评价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穴位埋线(治疗组)和口服西药(对照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均能有效地减轻疼痛症状。两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的VAS差值评分比较,差异具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的VAS差值评分比较,差异具显著的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P物质浓度,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组治疗前后P物质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治疗前后的P物质浓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更能有效降低血液中P物质浓度,降低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更优的减痛效果。治疗组治疗后SF-36评分中,一般健康状况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差异均具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SF-36评分中,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SF-36评分差值比较,社会功能差值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差值评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差值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除有效减痛外,更能从精力、精神方面改善PHN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种疗法治疗PHN的疗效指数和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具有差异性。两种疗法的耐受性比较,差异具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安全性亦较好,对照组则易出现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眩晕、剥脱性皮炎等。结论:穴位埋线疗法相较于西药疗法,可明显地减轻PHN的疼痛程度,且缩短PHN的病程,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检测两组PHN患者血浆血中的P物质浓度水平,可发现穴位埋线疗法较西药明显降低P物质浓度水平,从而减少疼痛刺激从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的传导。同时,穴位埋线疗法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西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