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向来以高产和风格多变著称,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以往对于王安忆小说的研究中,视野往往局限于单篇或单方面,研究多为局部性的。本文则尝试对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行全程性研究,从“寻找和建构自我”这个隐含在她不同时期小说中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其小说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价。
综观王安忆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寻找和建构自我”是其小说中暗含着的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它将王安忆从早期到现在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小说串联起来,使其创作在整体性上呈现出一种有迹可循的内在逻辑。可以说,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历程,也就是不断的寻找和建构自我,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审视确证自我的过程。
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
正文分为四章,按照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顺序,揭示出其小说中寻找和建构自我的过程。
第一章:“我”的来历——从成长体验的书写到家族历史的追寻。在王安忆八十年代初入文坛时发表的作品中,无论是《69届初中生》里的雯雯、《流水三十章》里的张达玲,还是《忧伤的年代》里的“我”,这些小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与心灵体验都与作家自身的形象十分贴合,王安忆就是以书写自我步入文坛并获得了初步成功。随后,王安忆以家族寻根的方式继续推出以“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描写“我”的成长寂寞的同时为“我”寻找精神上的依傍,在孤独的自我周围建立亲缘的脉络,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寻找缺席的前辈,塑造母系家族与父系家族的神话,完成对家族历史的想象与追寻。
第二章:两性图景下的女性自我探询——从性爱樊篱的突围到情爱人生的经营。作为一名女作家,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还从两性的角度出发,对自我进行了探询。这一章中所论述的自我是性别化的自我,换言之,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自我的觉醒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在性意识上的自我突围,二是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经营。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岗上的世纪》等作品,从性爱的本体出发,描写男女之间的性爱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强烈的欲望本能冲动,在性爱观上敢于大胆追求、自我意识高扬的女性形象。而这些有着鲜明个性的女性们,在自我意识觉醒和张扬过后,一旦面临社会大环境,一旦进入常态的日常生活,在情爱人生的经营中却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对此,王安忆在其后创作的小说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描述,一种是自我的沦落,如米尼(《米尼》)和阿三(《我爱比尔》);另一种是自我的坚守,如逢佳(《香港的情与爱》)和妹头(《妹头》)。
第三章:自我生存空间的建构——城市中的日常与传奇。王安忆是一个善于写城市的作家,她有着自觉的都市感觉和城市认同。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城市是她持久关注的一个话题。她可以把写人与写城市贴切的糅合在一起,特别是对于上海这座她所熟悉的城市,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在小说里反复的出现。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抛却了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的惯常的文化符号的含义,总的来说是日常化的上海,进入了世道的芯子里——弄堂中。小说的主人公在弄堂这个芜杂的生活空间里,寻找和建构着自我,这里既有《长恨歌》中四十年海上繁华梦所缔造的传奇,也有《富萍》和《桃之天天》中日常生活法则下最平凡的市民故事。
第四章:自我精神空间的建构——出游之后。在王安忆最近两年的两部长篇小说《遍地枭雄》和《启蒙时代》中,环境设置不再是日常凡俗的弄堂生活,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男性,类似于成长小说,人物都是在经历一番出游后渐渐寻找到自我,迈向成熟。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王安忆笔下的人物从生存层面转入精神层面来寻求一种自我的建构。在《遍地枭雄》中,四人出游的江湖故事是一个寓言,是一个逃离之后寻找精神栖息地的寓言。而《启蒙时代》中的出游是游离,是那些少年游离在一个失去正常秩序的时代,在思想真空和社会真空里面寻找建构自我的思想资源。
总之,王安忆在小说中围绕着对自我的寻找与建构,进行了多方面的不倦探索。这种探索实际上是一种对“做人之道”探索,“道”,既是冥冥之中的“大道”——对自我的确证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过程,是生命意义上的永恒追寻;也是无限展开的“道路”——在对自我的追寻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侧面,生命形态都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自我探询的恒久性和丰富性决定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上的常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