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障碍。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越来越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2007年6月,国家批准成都和重庆两个地区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试验”的名义赋予了成渝两地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更大的自主探索主动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终“花落”成渝两地的主要原因是在此进行试点的全局和典型意义,以及两个地区已经具备的改革的基础条件。首先,成都和重庆都是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特征。成都地区的11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500多万,城乡差距比较大。重庆30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2/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重庆具有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本特点,还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地区的特征,是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选择这两个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探索省级及市级构架下的城乡统筹之路[1]。其次,选择成都和重庆进行综合改革试验,有利于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优化我国区域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也有利于探索解决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路子。成都和重庆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其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具有广泛的推广借鉴意义。成渝两地积极合作,共同研究对接的制度框架,以寻求互惠双赢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金钥匙。因此,对成渝两地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两地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相互吸取经验,加强合作互动,共同推进成渝实验区建设。虽然成渝两地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而,改革的重点以及侧重点也有相同之处和相异的地方。两地在改革经验的交流借鉴中,必须明确本地区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各自的侧重点,立足于市情,要有鉴别的借鉴。因此,分析研究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领域以及各自侧重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以此从根本上缩小城乡的制度差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而缩小城乡差距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大障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城乡收入的差距问题。研究意义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成渝两地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对加快两地城乡差距的缩小,协调一致的发展,提升两地整体经济实力,同时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但是,两地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在那里?应该在哪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考虑,本文在对成都与重庆两个地区城乡收入表现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运用统计与计量经济方法,对成渝两地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期为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方面和当前两地统筹城乡改革工作中各自的侧重点方面提出措施、依据和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研究特色等。第二章是成渝两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变动趋势分析,本章首先对近几年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城乡收入差距表现的特征以及变动趋势作了描述统计分析;然后对成渝两地城乡收入差距作了趋势外推预测,并对两地当前面临的城乡收入差距的严峻形势作了判断,为进一步分析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认识基础。第三章是成渝两地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从二元经济理论出发,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以此选择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实际,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表现特性进行了研究。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成渝两地的相关数据资料,建立了成渝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就如何缩小城乡差距的改革措施,以及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劳动力市场,城乡财政投入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1、成渝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成渝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8年以来持续扩大,重庆城乡收入差距形势相对严峻。两地统筹改革工作应围绕调控城乡差距展开,否则,会影响统筹城乡改革的顺利进行,影响城乡协调发展。2、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共同的重点方面。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重点是,统筹建立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统筹建立城乡教育投入,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以及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3、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各自侧重点。成都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侧重点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别,减轻农业劳动力负担,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庆地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侧重点是,统筹国家财政支持。重庆地区要消除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在资本投入量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统筹城乡财政扶持,加大农业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国家财政在农业基本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真正实现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生产力。研究特色1、本文结合成渝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从二元经济理论角度,运用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成渝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2、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变量弹性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这与二元经济理论相违背。本文透过实证结果与二元经济理论以及理论模型结论相违背这个现象,对比分析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和理论的假设条件,进一步探索本质原因。二元经济理论假定劳动力自由转移和劳动力同质性,能达到均衡工资率。而我国现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导致我国劳动力转移受阻,劳动力并不是自由转移的。城乡差别的教育投入制度等又使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别很大,劳动力并不同质。我国的经济环境并不满足经济理论的假定条件,因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通过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本质原因在于二元户籍管理、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等制度层面上。3、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理论实证分析与经验实证分析相结合,描述统计方法与现代统计方法相结合。首先,对成渝两地经济发展状况、城乡收入差距表现的特征及变动趋势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并作了预测,判断了两地当前面临的城乡收入差距的严峻形势,为进一步分析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认识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从二元经济角度构建了理论模型,以此选择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实际,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表现特性进行了描述分析,为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成渝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并逐步深入到两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探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