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以民族地区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a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是农村贫困减缓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其消费能力,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的各种政策不断推行,农村地区的减贫收获了巨大成效。不过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已变缓、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仍有一部分的农村居民处于贫困状态或低收入状态。在这个现状下,本论文立足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农村减贫效应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如何进一步减缓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指明了方向。
  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之后选取民族地区2010-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农村减贫效应。本文立足于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发布的有关民族地区各省的数据,对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贫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现今仍有一部分的农村贫困人群,且因为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原因使得当地的产业发展不合理。基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和分配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机理,其中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促进农村减贫,分配效应则抑制农村减贫。本文实证使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农村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减贫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会促进农村贫困的减缓,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较弱。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政府对减缓农村贫困实行的财政拨款效果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受教育水平和资源禀赋水平对农村贫困的减缓表现为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抑制了农村贫困的减缓。之后本文加入非民族地区对照组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促进农村贫困的减缓。
  基于上文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完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合理化、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大力促进民族地区就业创业和加快完善民族地区社保体系的政策性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自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对外贸易规模的高速增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对外开放规模持续扩大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通过转型升级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发起了愈发激烈的贸易摩擦,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发动的中美贸易战更是“逆全球化”风潮中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
学位
对外贸易与国内消费升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文专门研究对外贸易对国内消费升级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从理论层面看,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分别涉及贸易与技术进步、贸易与产业升级、贸易对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影响,但从需求升级的视角,借助中介变量系统梳理对外贸易之于消费升级作用的文献较少。从政策层面看,日益扩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核心力量,扩大内
学位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自2004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实施十余年,对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和农机工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省份相同品目、相同档次的农业机械补贴相同的金额,补贴额与机械实际销售价格无关。但农业农村部只规定了各类机具的补贴上限,具体的补贴额度由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自行
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提升契机,但我国各地区长期的非均衡发展使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创新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无疑不利于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随着市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趋于整合,如何促进区域创新收敛,成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形下,本研究借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框架,将市场整合与区域创新收敛纳入同一个分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心更加倾向于经济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过于追求数量上市场规模的扩大,忽略质量的提升,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技术效率普遍低下,呈现起伏波动的特征。另一方面,伴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