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u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与批判性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哥特特征就是他小说中重要的浪漫因子。狄更斯的创作是深受英国哥特文学传统影响的,纵观他三个时期创作的15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未完成),多至十余部都带有哥特风格,其中第三个时期也就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辉煌的后期,由于他晚年对社会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激愤情绪逐渐代替了早期创作中的乐观主义,而哥特式手法就是他后期创作中用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最强有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因而这种哥特特征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又考虑到论文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就集中探讨他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后期作品有《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德鲁德疑案》(1870)四部长篇小说。本文试图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理从场景与情节、人物描写、主题等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狄更斯后期四部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打破前人只研究一两部作品、一两个方面的局限,并且从主客观因素探讨狄更斯小说哥特特征形成的原因。狄更斯在吸收借鉴传统哥特文学特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哥特文学传统,具体表现在哥特小说的场景扩大、“怪诞”的审美范畴的拓展、心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哥特文学传统的创新发展上,也体现在对现实主义手法的重要补充上,包括童心式的夸张与想象,诗意的象征等方面。
其他文献
“把N一V”格式是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格式,它形式简炼,意蕴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以及变换分析的方法,以“三个平面”理论
根据对安徽电网220 kV系统变压器保护动作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归纳出变压器保护易发生误动的保护类型及造成误动的原因,并结合实际介绍了防误动的一些措施,旨在防止类似
鲁敏,一个“70后”作家,在“文学已死”或“向死而生”的各种议论中,她不为所动,坚持要接近或靠近她希望得到和看到的东西。她摒弃卫慧、棉棉式的私人化写作,也没有池莉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