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养血柔肝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达到治疗患者痉挛性瘫痪、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从而为临床上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缺血性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针法,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每日1次治疗,6d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计6个疗程。评定量表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日常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以及6周治疗完成后3个时间点评价患者肌张力变化情况、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将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结果用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资料比较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MAS分级、FMA-UE评分及BI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2总疗效分析:观察组基本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MAS分级变化情况比较: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比较:经3周治疗,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6周治疗,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评分,经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且观察组在治疗3周后已起效,提示观察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早;经3周治疗,两组组间FMA-UE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6周治疗,两组组间FMA-UE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由上可知,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且观察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早。5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经3周治疗,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BI评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BI评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6周治疗,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经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且观察组在治疗3周后已起效,提示观察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早;经3周治疗,两组组间BI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6周治疗,两组组间BI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由上可知,经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且观察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早。结论:1养血柔肝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法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而且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法。值得临床推广。2养血柔肝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法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在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起效时间较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早。3验证了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病位在筋,涉及肝、脾,病机是由于血虚不能濡养筋脉,以及从肝、脾入手,健脾养血,柔肝舒筋的治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