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和同年龄同性别的健康儿童进行比较。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互关系。为微生态制剂用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并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以便推广应用。 方法:收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提取目标细菌DNA。应用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及乳酸杆菌的引物,行常规PCR完成细菌的定性,然后取准确定量的三种细菌DNA经系列稀释后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三种细菌的量。 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杆菌的数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用本方法所得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所得结果相近。 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中益生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在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或清除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的因素,采用微生态制剂,调整细菌比例,改善肠道内环境,使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尽快恢复正常。本研究所使用的荧光定量PCR与常规检测细菌的方法相比,具有更省时、省力、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特点,可用于肠道菌群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