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体经济周期(RBC)理论在封闭经济中取得了良好的波动解释能力和数据拟合效果,但将其拓展到开放经济下却总难以令人满意。一个最顽固的不符之处在于数据中产出的跨国相关性高于消费的跨国相关性,而模型关于两者相关性的预测刚好相反,并且这种过高的消费国际相关性无法法通过约束完全市场的风险分担能力(包括取消国际贸易)来消除。这引致了开放是否极大地改变了模型行为这一饶有兴趣的问题。本文意在基于随机动态一般均衡(DSGE)范式对中国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及其传导机制做出探讨,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中国开放经济波动有哪些特征事实,其中有哪些是中国区别于国外经济所特有的?第二,为中国开放经济波动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否对中国开放经济的波动属性给出满意的解释,如果可以,隐藏在背后的传导机制是什么?第三,经济波动对个体有怎样的福利效果,关于波动机制的理论触知又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为此,文中总结了中国开放经济实体波动的特征事实,建立了一个两国两商品的开放经济模型并依据中国经济的特征属性校准其中的参数,以此探讨在特定的偏好和技术的参数设定下,模拟模型而得的时间序列能否与所观察到的现实经济时序相吻合。为回答经济波动之于消费者的福利后果及其政策内涵,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计算了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文章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三点:第一,以四种在技术上各有侧重的高通滤波和带通滤波萃取所关注的宏观变量的波动成分,力图贡献出一份稳健的中国开放经济波动特征事实描述。总结发现,投资的国际负相关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有属性,亦是建模考量中值得特别注意的。第二,据文中的模型设定,文章指出不对称偏好、非完全金融市场、以及贸易条件冲击较好地预测了中国经济的波动特征。具体地,理论设定是先从一个对称偏好和完全市场的模型为基准,尔后顺次加入具有收入零闲暇弹性的非对称偏好,非状态或有债券,以及贸易条件冲击。在模型解释力的改进上,拓展模型揭示出的最核心的传导机制在于闲暇的零财富效应使得两国的就业同向进退,进而产出也变为国际正相关。而不完全市场和贸易条件则是分别起到了降低投资国际相关性以及使净出口更符合逆周期事实的主要用。第三,文章算得,中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约为个人平均消费的0.32%,在2009年里这仅相当于24.24元人民币的真实消费。文中从包括风险对于个体的不对称分布、政策所能触及的波动程度等方面论证了有理由将这一量级视作中国经济波动福利成本的合理估算。这意味着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很低,即便“最完美”的稳定化政策所能够带来的福利收益也是相当有限的。文章所揭示的传导机制以及估算的福利成本,在政策内涵上,意味着源自长期的供给管理(让人提供更多劳动的激励)比短期需求管理更可靠;不当政策能带来的损失比恰当政策可应允的改进大的多。关于经济周期波动更深刻的洞见所带来的主要社会收益,不在于设计更加巧妙的政策来消除波动风险,而在于避免在具有无效副作用的政策上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