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国错牙合畸形发病率高达83.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口腔保健意识不断提高,正畸治疗需求量越来越大。正畸治疗在改善了错牙合畸形患者美观和功能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口腔卫生的维护和牙周组织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发现正畸病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时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生了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与牙龈萎缩形成“黑三角”。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在拆除固定矫治器后成人和青少年的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动态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择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将要结束正畸治疗的患者20名,其中19-29岁成人10名为成人组,12-15岁青少年10名为青少年组。所有病例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在矫治末期都有牙龈炎的临床症状。在拆除除矫治器前和之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由同一位临床医生用一个带标记的牙周探针分别检查牙周各项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为每个患者建立牙周状况病志,同时对31,32,41,42龈下菌斑进行取样。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样品DNA进行检测,可以得出每个样品中P.gingivalis和总细菌的数量,从而可以得到P.gingivalis在不同样本群中的检出率和P.gingivalis占总细菌比例的变化。结果:1.微生物指标:各组中的P.gingivalis检出率与基线比较在拆后六个月内呈下降趋势并在第六个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各组中的P.gingivalis的量与基线比较在拆后六个月内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各组中总菌量也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中P.gingivalis的百分含量在拆后六个月内呈下降趋势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人组的P.gingivalis的百分含量总体要显著高于青少年组(P<0.05)。2.临床指标:各组中的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都呈显著性下降趋势(P<0.05),其中每次测量青少年组的菌斑指数(PLI)和探诊深度(PD)都要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牙周炎症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固定矫治器影响了口腔卫生使牙周可疑致病菌增殖导致的。在拆除固定矫治器后在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保健的情况下,大部分正畸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是可以恢复牙周组织的健康。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在总菌量中的百分含量在实验中与牙龈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有相似的趋势,说明P.gingivalis的百分含量可以较好的反映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且误差小。P.gingivalis的检出率在拆后第六个月才出现显著性的下降,说明微生物的环境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成人组的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的百分含量要显著高于青少年组,说明P.gingivalis在成人龈下菌斑中的增殖较快含量较高。青少年组的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显著高于成人组,说明青少年的牙周组织较成人对炎症更加敏感,而且相比成人的更容易肿胀出血,肿胀会产生假性牙周袋,使得探诊深度增加。青少年组的菌斑指数要高于成人组,说明青少年的口腔卫生的保持情况不如成人,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口腔卫生宣教和监督。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过程方便快捷对牙周微生物的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