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价DWI与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中联合应用的价值。2.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灶ADC值及超、急性期不同位置ADC值的变化规律。3.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灶的FA值变化及其对脑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3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8例;年龄区间为30~88岁,平均年龄为61.3岁。分别包括发病在6小时以内超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8例,6~72小时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12例,3~10天亚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25例,10天以上慢性期的脑梗塞患者18例。所有患者行MR常规T1flair、T2WI、T2flair、DWI、DTI、PWI扫描。逐个测量患侧和对侧相应区域的ADC,患侧和对侧相应区域的FA值,超、急性期患者梗死灶中心、边缘和周围ADC值,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判读DWI与PWI图的匹配情况以及DTT图的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PWI>DWI的病例数为16例,DWI≈PWI的病例数为44例,PWI<DWI的病例数为3例。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侧ADC值较健侧对应区明显降低;从超急性期至慢性期ADC值逐渐升高,部分亚急性期患者梗塞区平均ADC值与健侧对应区几乎相同;慢性期平均ADC值与健侧对应区相比呈显著增高。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心平均ADC值明显低于周边区。除超急性期外,其余各期脑梗死患侧FA值均低于健侧对应区,慢性期脑梗死患侧较健侧对应区降低最为明显。DTT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行,其中患侧白质纤维束较对侧无明显改变者13例,表现为稀疏、略减少者17例,表现为明显缺损中断者33例。结论:1.PWI与DWI相结合,可以提示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指导临床治疗。2.病变区平均ADC值从急性到慢性期逐渐增加,慢性期显著高于健侧对应的区。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患者病灶中心区的平均ADC值显著比周围区低。3.FA值及DTT图可以反映脑梗死灶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