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是以“门户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有机发展。出口贸易是城市参与国际经济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西安市作为中国西北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具有秉东呈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出口贸易与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将传统的口岸城市概念重新定义,将其范围扩大,提出内陆口岸城市的概念,认为内陆不沿边不沿海的具有独立的对外贸易活动或能力的城市也属于口岸城市。并以西安为例进行研究。笔者在实地走访陕西省经济贸易局和陕西海关并搜集大量的原始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Excel和SPSS软件,整理、分类形成本文的分析数据。在搜集了西安市近十年的出口贸易数据的基础上,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和出口区域结构方面对西安的外贸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并选取地理区位与西安市具有相似性的德国慕尼黑和中国成都市作为对比对象,探究了西安市出口贸易结构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本论文还划定了以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内陆口岸城市的经济区域的范围,构建了西安口岸经济区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运用AutoCAD绘制了空间模型。本论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全球经济背景下的新的口岸的概念,将具有独立对外贸易行为或能力的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城市界定为内陆口岸,从而将这类城市的研究提升到理论层次,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微薄的借鉴;在实践上,为西安市的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西安经济区的空间结构构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选取德国慕尼黑与中国四川市这两个内陆口岸作为对比案例,研究发现西安出口贸易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商品结构方面:有形商品占据较大份额,有形商品中又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占到总出口额的90%;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西安市出口商品的主导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是位居劳动密集型产品后的第二大类产品,以稀有矿产资源和优质苹果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分量过轻,不利于区域产品结构升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一般贸易占据贸易总额的80%以上,加工贸易发展缓慢;西安对外开放程度低下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相关外贸服务机构严重欠缺和政府与企业角色转换不完善两方面。在贸易区域结构方面:贸易区域走向过于集中,主要在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结构不利于区域外贸多元化的发展,对外贸易不稳定,极易受到政治因素动荡的影响。(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升级对外出口结构的根本措施。正确定位并强化优势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扶持重点产品,加快高新产品出口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保障。(3)以口岸城市为出发点讨论西安的城市建设,提出西安的城市发展应放眼于区域,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模式,促进西安与腹地经济协调发展。以城市为研究尺度,西安市的经济辐射范围正在以“同心圆”的模式蔓延发展;以区域为研究尺度,构建了以西安为中心,经济产业带沿南北线(延安-铜川-西安-汉中)和东西线(西安-宝鸡-天水、西安-渭南-运城)形成的“X”型空间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口岸城市西安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建议:合理分布及优化区域空间功能区;注重空间整合;分清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合理进行区域经济规划,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通过对传统口岸和港口的概念解析,结合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内陆口岸城市的概念,即:内陆口岸城市是由国家批准设定的合法的,可独立进行对外贸易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它不仅包括沿海港口、沿边口岸,也包括具有独立对外贸易行为或贸易能力的内陆不沿边不沿海城市。(2)分别选取德国慕尼黑和中国成都作为对比案例研究西安的出口贸易结构问题,并从外贸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和空间结构构造方面提出建议。(3)提出西安市作为内陆口岸城市,其经济辐射范围是沿“同心圆”式蔓延发展;在西安口岸经济区范围内,构建了以“点—轴”理论为基础的“X”型空间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