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光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他的声乐作品在当今音乐界受到广泛赞誉。他曾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抒情歌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时他的两部歌剧《伤逝》、《屈原》,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创作典范,其中许多唱段已成为音乐会上演的经典曲目。本论文以施光南的抒情歌曲和歌剧作品中的主要唱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题材选择、旋律特色、词情表达、节奏个性等微观角度,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抒情性特征,运用先综合概述再具体分析的思路论证该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结合演唱技术理论,围绕在演唱中如何体现抒情性特征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高度进一步探究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文章认为: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抒情性特征,该特征也是施光南声乐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作曲家善于运用时代性的题材,吸收民族性的旋律音调抒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在歌剧作品中,他将戏剧性的描写和抒情性的刻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中西合璧的旋律创作、抑扬相间的节奏变化、丰富准确的衬词衬腔,有力地挖掘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了人物的情感深度。文章从歌唱技术角度对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总体上应把握“中西合璧”的演唱风格,并进一步从歌唱的音色、节奏、乐句强弱关系、语调与音调、滑音、语气、衬词衬腔、情感投入、人物角色把握等方面解决了如何在演唱中体现作品抒情性特征这一中心命题。同时文章指出,对施光南声乐作品抒情性特征的深入研究为声乐演唱者完整演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神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进步作用。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来论述。约三万五千字。第一章,简要介绍施光南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时期概况,为具体分析创作特征做好铺垫性陈述。第二章,围绕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论述。本章分为两节,分别从抒情歌曲和歌剧两个体裁类别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对抒情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三章,结合抒情性特征的表现形态,对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论述,并进一步解决在演唱中如何体现抒情性特征的问题。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歌唱技术角度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演唱风格,结合实例具体从气息、共鸣、咬字吐字、歌唱的文学性四个小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节,结合作品的微观处理和宏观要求,从基本音乐元素的演唱、歌唱情感的表现、人物角色的把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演唱中体现抒情性特征的问题。结语部分除阐述论文的论点之外还将对施光南声乐作品抒情性特征做简要归纳,并点明该论文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