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激是有机体的内稳态受到威胁时的状态。迄今为止,研究者对心理性应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行为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心理性应激诱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从脑成像角度出发来研究心理性应激的神经机制,确定心理性应激活动发生时的大脑空间定位。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技术的应激相关研究大部分都通过量表测量被试常态下的应激水平,或通过直接提高皮质醇水平使被试处于躯体应激状态,然后关注应激对其他认知任务的影响,忽略了心理性应激过程本身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变化。已有的三大代表性心理性应激研究范式由于实验室的转换、口头报告形式和刺激界面过于复杂等原因都不能够适用于ERP技术。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一种能够适用于ERP技术的新的心理性应激范式——估算任务来填补这一空缺,揭示心理性应激发生时大脑神经活动的时间进程,以便于未来能够结合脑成像技术为心理性应激的发生共同提供时间参数和空间参数。本研究采用有时间压力的算术作业来诱发被试的应激反应,同时克服已有研究范式中刺激界面复杂、实验地点转换及口头报告形式等引起被试头动等加大脑电信号噪声的问题。实验1首先从行为学角度通过收集主观应激指标(主观应激和主观焦虑)和客观应激指标(唾液皮质醇)对估算任务诱发心理性应激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选取14名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避免唾液皮质醇自身代谢的生理节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于每天下午的14:00开始估算任务。该任务共分为5个阶段:基线水平1(注视随机呈现的数字)、控制条件(无社会评价性威胁情境下完成简单算术作业)、应激条件(社会评价性威胁情境下完成困难算术作业)、基线水平2(注视随机呈现的数字)和休息阶段(无任务),各10分钟。结果发现:应激条件结束后被试的焦虑水平和应激水平显著高于控制条件和基线水平,这表明在主观应激指标上,估算任务有效地诱发了被试的应激反应。被试在应激条件结束后的10分钟时表现出唾液皮质醇浓度的明显升高,并持续稳步升高至应激条件结束后的20分钟,这表明在客观应激指标上,估算任务也有效地诱发了被试的应激反应。实验2将估算任务(新的心理性应激研究范式)应用于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并且为了区分时间压力和题目难度两个因素的作用而将题目难度纳入自变量,探讨心理性应激发生时大脑神经活动的时间加工进程。选取31名在校本科生,采用2×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即组别(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题目难度(困难/容易),其中组别为被试间因素,题目难度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行为数据上有时间压力下被试的反应时比无时间压力下更短,对困难题目的反应时比对容易题目的反应时更长。脑电数据上有时间压力组的容易题目比无时间压力组的容易题目诱发出更大的N1峰值、更长的P2潜伏期和更大的P300波幅;有时间压力组的困难题目比无时间压力组的困难题目同样诱发出更大的N1峰值、更长的P2潜伏期和更大的P300波幅,但这种组别主效应仅表现在部分电极点上。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主观应激指标还是客观应激指标,估算任务都有效地诱发了被试的应激反应。与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TSST)相比,估算任务·的实验地点固定,不需要根据实验任务的不同转换实验地点;与蒙特利尔脑成像应激任务(Montreal Imaging Stress Test, MIST)相比,估算任务的刺激界面单一纯粹,避免了同时呈现题目和反馈等多种刺激导致在ERP技术中无法将目标刺激诱发的大脑神经活动分离出来的问题;与连续减法作业(mental arithmetic task)相比,估算任务采用按键提交判断结果的反应形式代替口头报告形式,有效地避免了在ERP技术中因口头报告引起大量头动造成伪迹进而使脑电信号受到干扰的问题。这些优势为估算任务成为适用于ERP技术的新的心理性应激范式创造了条件。心理性应激诱发的脑电成分是稳定的,无论是容易题目还是困难题目,只要有时间压力就都会造成被试的心理性应激体验。心理性应激情境下,大脑出现短暂的“空白期”,导致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大脑对刺激的知觉分析及注意资源的捕获变得较为困难,相同的刺激成为相对较大的知觉负载,注意分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对刺激进行加工分析的效率降低,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完成后期信息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