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内在的哲学意义。总体来看,以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都从静态的分析层面展开,这也是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然而,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并不是永恒的或自明的概念问题或逻辑问题,它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嬗变和发展的范畴。只有透过历史的维度才能充分展现二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二者的关系,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缓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和纷争的一个重要途径。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且缺少历史的向度,个别零散的论述也是不连贯的:或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或选择某个思想领域,或列举几个关键人物和主要观点。迄今为止,尚无比较完整、比较详细的关于科学与价值关系演变的历史图像。
本文正是从这样的学术与境出发,以科学内部层面与价值的关系为主线,以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为背景,试图运用多方收集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资料,展现科学与价值关系演变的全景画面,并力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二者关系变化的脉络和根源进行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学的剖析,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在本文,作者将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追溯到前科学时期。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以知识与善、理性与信仰的形式表现出来,二者融合无间,默然合一。科学与价值分离的苗头出现在中世纪后期,并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出现以及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日益明朗。此后,随着科学地位的日益巩固和节节攀升,科学与价值的鸿沟也不断扩大。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至上的智力氛围中,在休谟和康德哲学中,科学与价值走上自觉分离的道路。在实证论传统中,二者的分离达到顶峰,表现为20世纪初逻辑经验论的激进割裂。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和宇观尺度,以及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科学与价值的鸿沟日渐缩小,乃至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出现强烈反拨并走向极端——科学沦为价值的附庸。就总体趋向而言,科学与价值的关系经历前科学时期原始的融合(论文第一、二章)、近代科学革命以后至20世纪中叶的长期分裂(论文第三、四、五章)、20世纪中期以后在新的层面上重新结合(论文第六章),似乎呈现出某种否定之否定的态势。
本文认为,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哲学范畴,更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做出科学价值中性的或科学价值负荷的结论,而要进入当时具体的时代与境、结合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社会文化氛围,来理解二者关系变化的历史性和合理性。当研究的视角从静态的学理分析转到动态的历史考察,许多争论也就不难迎刃而解。这种研究进路和思维方法一直贯穿全文始终。本文表明,科学与价值从最初懵懂的融合到自觉的分离、再到自觉的结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从根本上看是科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科学的社会文化与境的变迁相关。它似乎向我们昭示出现时代的大趋势——从知识科学观正在迈向智慧科学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已经开始步入汇流和整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