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素禀赋理论(Heckdscher Ohlin Theory,简称为HO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促使了国际贸易的出现,该理论备受推崇。伴随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经济学者们就开始踏上了检验HO理论的探索之路。然而,不论是假设条件的放松,或是检验方法的调整,检验结果均无法达到统一。同时,全球价值链的出现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式。首先,区别于传统的两国之间的贸易模式下的要素流动,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促使要素在国家产业间来回流动,改变了要素流动的方式与空间。此外,研发、设计和包装等工序可能在不同的国家完成,取决于各国产业间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熟练度和相对分工地位的差异。中间品贸易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产品隐含的要素含量来源,换言之,中间品投入的出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品隐含的要素含量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初始要素投入,同时应该包含中间品投入。全球价值链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进而改变了要素流动和要素测算方法。基于此,本文对传统的贸易要素含量模型进行了以下改进。首先本文考虑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可能,技术水平差异、需求偏好差异等特性,来重新定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贸易要素含量模型。同时,基于ICIO(Inter-Country Input-Output)模型,利用WIOD数据库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1995-2009年的41个国家(或地区)35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测算,捕捉要素在国家产业间的流动,重新检验是否存在里昂惕夫之谜。测度结果表明,基于Egger检验,以及进一步考虑需求偏好差异、相对分工地位等不同条件下要素禀赋效应均较为显著,不存在“里昂惕夫之谜”。技术水平差异和需求偏好差异特征的引入极大的提高HOV模型的预测力,且较要素禀赋效应更为显著,即未能分离出这两类效应可能是“里昂惕夫之谜”存在的重要原因。此外,相比高技能劳动力,三类效应在资本和中低技能劳动力要素贸易的检验中更为突出,基本符合国际资本流动与中低技能劳动力相结合的典型全球价值链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