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紫杉醇为代表的微管蛋白稳定剂类药物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人们认可,然而紫杉醇来源稀缺、其副作用以及对耐药性肿瘤产生的效果不理想等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埃博霉素具有与紫杉醇相似的微管作用模式,而且比紫杉醇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它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尤其是对耐紫杉醇类的肿瘤细胞具有高活性。埃博霉素及其衍生物作为极具潜力的抗癌药激发了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的极大热情。本研究以乳腺癌细胞MCF7和其耐药株MCF7/Adr为体外模型,首先通过SRB法分别测定了三种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BG44AH和BG44BH抗乳腺癌细胞的活性较强。半数有效剂量IC50结果表明,BG44BH的IC50最小,分别为2.76nmol(MCF7)和56.7nmol (MCF7/Adr),且起效时间短。因此,BG44BH被选为三种药物的代表,与紫杉醇作比较,初步探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用BG44BH作用乳腺癌MCF7/Adr细胞12h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以及蛋白激酶Akt的磷酸化程度。检测结果表明:BG44BH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并造成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BG44BH能够抑制Bcl-2,进而激活Caspase-9,引发凋亡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试验还发现,BG44BH对可能引起耐药性的蛋白激酶Akt的磷酸化程度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得出结论:BG44BH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细胞中Bcl-2蛋白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而Akt激酶引起的细胞生物学效应,虽然可能导致细胞耐药,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本试验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改造埃博霉素和更加深入的研究抗耐药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