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于二十年代联共(布)党内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论争。论战双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均有不同程度的曲解,使“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成为了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悬案。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沿着三条线索深入探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 首先,本文系统考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确切内涵,以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联(共)党内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论争时期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斯大林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及理论论争的根由。对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客观评价。在正本清源的同时挖掘了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理论贡献。 其次,现实社会主义并非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的产物,而是首先诞生在一个落后国家。现实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在历史起点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二者在发展阶段上的不一致,现实社会主义仅处于向经典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的初期。现实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现实社会主义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吗?这是十月革命以来困扰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难题。本文在考察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对这一难题的解答的基础上认为:向经典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方向意义上看,现实社会主义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而只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占主体才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证过渡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占主体是判定现实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的试金石。 第三,斯大林模式是在“一国社会主义”环境下,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为指导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模式,它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又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本文从“一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环境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两个方面入手揭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在逻辑,为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奠定了一个客观前提。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场和观点,其深刻教训是超阶段冒进。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国(即便是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占主体这两个前提,一国可以建成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坚实基础。过渡到共产主义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