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作为公共空间最基础属性的公共性,却由于现今建筑的集中化、综合化、系统化的趋势而渐渐衰弱。空间所承担的物质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城市需求,其社会功能变得日益重要。对公共空间的关注不能只集中于单纯的“空间”上,而应更多地转向“公共”,从空间形态转向社会意识,转向空间使用者最真实的需求。 空间的公共属性,研究的是使用空间的公众与建筑公共空间、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设计中该如何通过中介空间的尺度、比例、材质等设计手段来营造空间的公共性,成为本文的探讨要点。 城市现有的公共空间,其中一部分并未得到真正的使用,另一部分则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通过公园、广场等城市规划方式来大规模增加和改善公共空间固然重要,但公共建筑作为容纳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应通过自身的设计提供出一部分空间,以补充一定的城市空间整体公共性。本文引入阿尔多·范·艾克(Aldovan Eyck)所提出的“中介空间”的概念,试图通过对建筑中介空间的空间性质与模式的分析探讨,为营造公共性提供另一种策略。 文章除绪论与结语外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社会学的公共性概念出发,阐释了空间公共性的概念与判定,并分析了中国现今空间的公共性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强调公共建筑对于城市的社会职能。第二部分通过对中介空间的构成要素与空间模式进行分析整理,阐明了中介空间对于公共性塑造的多种作用。第三部分结合大量案例,从建筑界面、内部空间以及空间功能三个层面,提出一些中介空间的公共性营造策略。最后在结语处再次强调了中介空间对空间公共性的意义,以及设计原则:即包容与人性化;开放与畅达化;复合与多选择;联系与整体化,并对空间公共性的其他相关方面进行补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