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鸭共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精华,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灭蝗”活动,后逐渐形成一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稻田养鸭,如果仅仅依靠鸭粪很难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本研究以稻鸭共作为基础,通过施用沼液以弥补稻鸭共作系统中水稻生长所需养分供应不足的缺陷。通过大田及盆栽试验,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施用沼液条件下稻鸭共作系统中水稻植株的生长动态及产量因素、稻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动及平衡,旨在为稻鸭共作技术及沼液循环利用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沼液施用与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常规施氮水平下,单纯施用沼液不利于水稻生长,导致产量下降,但施用沼液加上稻鸭共作能够改善这一不良状况。盆栽试验发现,对照处理(施用化肥,按照纯N198kg·hm-2的标准追肥)的株高、分蘖、叶绿素含量、产量均优于一倍沼液施用量处理(追肥施氮量和对照处理相同);大田试验中,常规施氮水平下,“施用沼液+稻鸭共作”处理较单纯的施用沼液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分蘖数和产量。二倍和三倍沼液施用量(追肥施氮量为对照二倍和三倍)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及叶绿素含量,但对产量并无显著影响。其中二倍和三倍沼液施用量处理较化肥对照处理分别提高水稻分蘖数9%和16%,但其产量与化肥对照处理比并无显著性差异。2.沼液施用与稻鸭共作对植株氮磷含量的影响稻田施用沼液后明显增加了植株的氮磷含量,“施用沼液+稻鸭共作”能更加显著地提高植株磷素含量。施用沼液、“施用沼液+稻鸭共作”处理作物根系含磷量分别比单纯施用化肥的对照增加22%和41%,茎叶含磷量分别增加了13%和27%。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作物根、茎叶、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根、茎叶的磷含量也随之增加,但籽粒的磷含量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沼液施用与稻鸭共作对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影响施用沼液处理的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呈现“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其中在前3-5天为迅速下降时期,之后缓慢下降。迅速下降时期是控制田面水氮磷径流污染的关键时期。在沼液施灌范围内随着沼液施灌量的增加,同时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也在增加,氮磷消解周期随之延长。一倍沼液施用量的消解周期约为11天,鸭子的活动能够缩短氮磷消解周期。4.稻鸭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稻田养鸭能够降低稻田系统对肥料的依赖程度,提高系统内部的氮、磷归还率,维持系统养分平衡,减少肥料氮磷投入。在稻鸭共生系统中,养分的输入部分主要是施肥输入,施用化肥、施用沼液、“施用沼液+稻鸭共作”、稻鸭共作处理氮素施肥输入分别占总输入的86%、87%、70%、70%;稻田养鸭处理的氮素归还率是施用化肥处理的4.5倍,磷素归还率是施用化肥处理的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