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作为海洋渔业的天然育苗场,其鱼类多样性保育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地埋式管网系统是一套创新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研究该系统水质的动态变化、科学合理的优化保育密度及日常管理,可以提高系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单位产量,降低保育成本,是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在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构建地埋式管网系统,对不同保育密度下中华乌塘鳢生长、生理生化等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系统水质指标进行全程监测。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5.39±2.36)g,初始体长为(12.51±0.35 cm)的中华乌塘鳢分成A组360尾/窗口(4.3 kg·m-3)、B组420尾/窗口(5.0 kg·m-3)和C组480尾/窗口(5.7 kg·m-3),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80 d。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系统温度27.7℃31.0℃,盐度16.822.5,pH值7.08.8之间,在中华乌塘鳢正常生活的条件范围内,蓄水池水质状况良好,各组存活率在94.9%以上,该地埋式管网系统适于在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进行推广应用。2、各密度组中华乌塘鳢的终末体长、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增重率和日增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试验结束时C组体质量显著小于A组,B组和C组终末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A组。表明长期的高密度保育会抑制中华乌塘鳢的生长,造成体质量增长迟缓、生长离散现象明显、饵料转化率升高。3、C组与A组溶解氧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密度组溶解氧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第50 d时溶解氧含量下降到较低水平(<3 mg/L);各密度组氨氮含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水平,从第50 d开始出现C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密度组亚硝酸氮、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变化周期与窗口清洗周期(20d)相同,呈不断上升趋势,周期末时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超过《海水水质标准》Ⅱ类海水限定值。从第10 d开始无机磷含量C组显著大于A组(P<0.05),第50 d开始无机氮含量C组显著大于A组(P<0.05)。鉴于高密度保育后期水质劣化加快及溶解氧含量较低,应缩短管理窗口清洗周期为15 d,在管理窗口内增设加氧装置,以保证养殖水质安全。4、营养指标方面:C组肝体指数、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但水分及粗蛋白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功能方面:试验前、中、后期C组抗氧化酶SOD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MDA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表明长期的高密度胁迫导致鱼组织氧化损伤。非特异性免疫方面:C组时LZM活力显著低于A组(P<0.05)。综上可见,长期的高密度胁迫会抑制鱼类的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通过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改变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对鱼类的营养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综合考虑中华乌塘鳢生长、生理生化、水质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初始放苗宜采用480尾/窗口(5.7 kg·m-3),当中期(50 d左右)出现一定生长离散现象时应调整管理窗口的负载率进行个体分级,以保证个体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