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开放,对外经济成分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国内随之出现了货币供给过剩的现象,随之到来的还有资本市场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少观点认为是国际收支活动引发了这一系列的状况。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综合采用结构分析法、计量分析方法以及规范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机理,并具体分析了由国际收支所带来的超额货币量的大小。本文首先在经典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渠道和机理。之后本文采用1996-2007年的数据具体分析这种影响的大小。实证分析分为5个部分,分别分析了近十年来国际收支的概况,国际收支对基础货币结构和总量的影响,国际收支对广义货币量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国际收支所带来的超额货币量的大小以及外汇管理制度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差异性。研究后发现,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是经常项目中的货物贸易部分和金融项目中的直接投资,2000年以来,这两项的双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的迅速上升大大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总量和结构,使得国外净资产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在对广义货币量的影响中,国外净资产和国内信贷是最关键因素,短期来看,国外净资产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更明显,但长期来看,国内信贷对于货币量的影响逐渐增大,而国外净资产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有所减小。通过计算我们估计,从2001年到2003年,并不存在超额基础货币供给,而从2004年开始,超额基础货币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在2007年超额基础货币达到6千5百亿左右,且超额基础货币自2002年以来的累积数量达到2万亿左右,从基础货币超额投放来看,现有经济中累积的超额广义货币供给量大概为8万7千亿。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外汇管理制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的差别,发现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造成的冲击并不会因为外汇管理制度的改变而好转。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从强制结售汇转向更为自由的外汇管理制度很可能使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冲击更大。造成货币供给过量的主要原因在于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因此,本文认为还是应该从调整经济本身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压制住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防止泡沫的膨胀和投机资金的涌入;积极开拓海外的投资渠道,鼓励资金投资于海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来管理外汇风险;在经济中发展进口依赖型的产业和企业和其他非出口依赖型的企业,拉动进口,降低出口增速来抑制国际收支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国内的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和汇率形成机制,使得人民币汇率能够慢慢恢复到适度水平,从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