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约金酌减规则,是指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分高于损失额度时,经由法院依职权或者当事人申请的方式,将违约金适当酌减的规则。针对这一规则的规划与构建,我国立法以及相关理论存在较多漏洞与矛盾,本文以违约金的类型化区分为切入点,对违约金酌减规则的相关问题就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第一部分,违约金酌减的基础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违约金类型区分考察:就违约金的性质与功能而言,违约金的担保功能之说并不成立,即使承认具有担保功能,也仅是债的一般担保,对酌减的积极意义甚小。法定违约金不属于酌减的适用对象,违约金酌减的讨论仅限于约定违约金。对于约定违约金,应根据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目的出发,坚持“损害预定说”作为类型化区分标准,明确赔偿性违约金是损害预定。第二,违约金酌减的价值基础:违约金酌减能有效化解违约金得利禁止与预定属性的冲突,平衡私法自治与个案正义的要求,通过重视考量违约金在商事活动的效率作用,呼应民商合一的大环境。第二部分,违约金酌减的适用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对于赔偿性违约金,以当事人是否有需证明损害的意思表示为界分标准,可进一步作类型区分,分为预定赔偿金与非预定赔偿金。预定赔偿金,当事人对可能偏离损失的违约金达成合意,若有违约情事产生,无需当事人证明损害,债务人应依约给付。此种违约金兼顾效率,可在商事活动中重点运用。非预定赔偿金,当事人无意过分偏离损害赔偿,因此需证明损害与违约金数额进行大小比较,从而产生酌减问题,此类违约金才是真正属于酌减对象。惩罚性违约金,因存在惩罚意图且经当事人合意,亦不属于酌减对象。第二,类型化下酌减路径构建:酌减是否是种权利,影响着酌减体系的构造。在目前理论所支持的酌减权利路径中,抗辩权说、请求权说、形成诉权说皆不成立。在将酌减对象定位于赔偿性违约金下的非预定赔偿金时,酌减实质上不是一种权利,体现的是为“公”的属性,是法官的职责。酌减非权利路径的确立,也将会对酌减体系中的具体问题,包括酌减启动主体、酌减启动方式以及法官释明等产生重要影响。第三,违约金酌减的适用前提,一是违约金约定有效成立,二是违约金请求权发生效力并继续存在。第三部分,违约金酌减规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违约金酌减模式:在坚持酌减非权利路径下,酌减理应由法官依职权启动。当然法官依职权介入并不否认当事人自行申请的可能,并且对当事人申请介入方式降低程序上的要求,只要当事人表示出违约金过高或者不接受违约金的意思表示即可。第二,法官释明问题:法官释明在性质上是一种职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在酌减中,对于申请酌减无需法官释明。法官释明内容更多的是证明规则。第三,违约金酌减的综合衡量:在是否以及如何酌减的问题中,“造成的损失”作为酌减衡量基础,应包含所受损害以及预期利益,并限于法定损害赔偿范围。同时结合酌减要素三阶段的核查进行综合判断,以30%作为辅助基线,违约金高于损失30%的,应予酌减,除非综合衡量下认为不应酌减;违约金低于损失30%的,不应酌减,除非综合衡量下认为应予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