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分析入手对早期中国电影(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作了本体研究,试图从其对电影通俗性、大众化、娱乐性的本性的重视中找到一些有利于当代电影健康发展的东西。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小说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分析从1905—1931年的通俗小说对电影的影响现代通俗小说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本性——娱乐性——的强调,作品适合大众欣赏口味与审美心理,受到大众的欢迎;而新文学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启蒙”,更加重视电影的功利性及社会教化功能。 本文之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是因为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不仅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且是文化的一种生动而有意味的表达。大众文艺的文化承载性,来自于长期的道德教化所形成的已经取得老百姓认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了下层社会最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 除了深层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影响之外,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大都市市民的需求,其次是报刊、印刷业的发展及稿酬制的确立,第三是江浙两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才子为通俗文学和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人才基础,第四是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文分四章,前两章分析了爱情片和武侠片两类通俗小说影响下的电影创作概况及大众接受的内在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先从三十年代以前的言情小说影响下的爱情片发展脉络做出了概括论述,再进行文化心理方面原因的探究。爱情片则是从通俗文艺的纪录性改编开始的,其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天一”影片公司始倡的“稗史片”,除了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名著等大量取材拍片之外,还改编拍摄了鸳蝴派作家如徐枕亚、周瘦鹃、朱瘦菊、包天笑等人的作品。而明星、神州、长城三大影片公司则多取材社会现实生活,拍摄了许多涉及妇女、爱情、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领域的社会问题剧。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科学、民主等新文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