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限制于目前的治疗措施的有效性,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及不良预后。本研究从体内、体外实验等方面探索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在显微镜下观察所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限制于目前的治疗措施的有效性,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及不良预后。本研究从体内、体外实验等方面探索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在显微镜下观察所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CD29、CD44、CD90、CD105,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CD34、CD45的表达。3.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运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外泌体粒径分布,透射电镜扫描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CD63、CD81的表达情况。4.用自制的烟雾发生器构建SD大鼠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模型,并用提取的外泌体处理损伤大鼠,H&E染色法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肺组织凋亡变化,肺湿干比检测肺血管通透性,BC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6的变化,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及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炎性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5.用自制的烟雾发生器制作烟雾培养基处理BEAS-2B和A549细胞,从而模拟烟雾吸入性损伤细胞模型,并用外泌体处理细胞。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LDH法检测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IL-1β,IL-6的释放,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炎性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6.在烟雾损伤的细胞模型中,分别用外泌体及HMGB1过表达质粒处理BEAS-2B和A549细胞。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LDH法检测细胞毒性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IL-1β,IL-6的释放,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炎性、凋亡相关蛋白及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1、采用贴壁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有梭形形态,且流式结果显示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阳性率均小于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44、CD90、CD105、CD29的表达阳性率均大于90%。2、NTA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直径主要分布于30-150nm之间,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具有清晰膜结构的囊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CD63、CD81均有表达。综合这些结果显示所提取的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3、外泌体处理后48小时的大鼠,结果显示较单纯吸入性损伤大鼠:外泌体处理的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肺组织纹理、肺泡结构更显清晰,肺间隔增厚情况及肺内出血明显改善;肺湿干比结果显示肺血管通透性明显改善;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明显降低;TUNEL显示肺组织凋亡明显减轻;ELISA显示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6明显降低;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肺组织中炎性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明显降低。4、与单纯烟雾培养基处理的BEAS-2B和A549细胞相比,外泌体处理的烟雾损伤细胞增殖明显增强,细胞毒性减低,ELISA显示释放到细胞上清中的炎性因子减少,qRT-PCR显示炎性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显示炎性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5、在烟雾培养基处理BEAS-2B和A549细胞的基础上,外泌体能够抑制烟雾培养基造成的细胞增殖减弱、细胞毒性增加、炎性及凋亡因子的产生及释放;HMGB1过表达则会加重烟雾培养基所造成的影响;而外泌体能够抑制HMGB1的促炎及促凋亡作用。结论1、采用贴壁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提取、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2、自制的烟雾发生器成功构建SD大鼠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模型;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有效抑制SD大鼠烟雾吸入性肺损伤;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在BEAS-2B和A549细胞中有效抑制烟雾损伤;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通过抑制HMGB1/NF-κB信号通路发挥烟雾损伤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一项新研究探讨锂离子电池在3D打印中的应用。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3D打印的功率设备及其元件,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开发具有高表面积的电极,或制造具有适合特定产品设计的几何形状设备,并优化工艺中活性材料的数量。熔丝制造(FFF)是一种可行且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方法,在不同技术中可用于制造具有定制几何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比起需要使用有机粘结剂的标准复合电极,全陶瓷电极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江西省明月山地区位于宜春市西南部,地热资源丰富,揭示其水化学特征有利于地热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本文收集并检测了39个水样本,采用水化学方法、相关分析法、水化学特征系数法分析了不同类型水样水化学组分含量特征及相关关系、水化学类型、钠氯系数、γMg/γCa系数和脱硫系数,同时根据锶同位素比值及浓度特征探明不同类型水的区别,了解研究区内水岩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样水化学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的 了解2019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视屏行为对视力不良的影响,为学生视力不良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23 477名9~18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视屏时间和视屏时近距离用眼对视力不良的影响。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9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
位于正负极之间的隔膜是锂离子电池最关键的组成材料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尤其对电池的安全稳定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锂离子电池安全稳定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隔膜相关力学性能及其尺寸稳定性。本文重点考察应变率、温度等外界因素对电池隔膜抗拉强度、抗穿刺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总结常用隔膜机械性能与热稳定性的研究现状、探讨陶瓷涂层与隔膜基底的界面力学机制,并对电池隔膜未来发展趋势进
油菜的多室性状具有每角果粒数明显增多的优势,研究和创建多室种质资源将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更多途径。本实验室先前对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多室基因进行了图位克隆和功能验证,证明Br CLV3基因单核苷酸突变导致茎顶端分生组织增大、角果心室数目数增加和每角果粒数增多。本研究继续进行白菜型油菜多室同源基因的克隆和比较测序;同时结合遗传分析以及多室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确定多室角果产生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另外,利用转基
通过营养调控的方式培育健康、抗病力强的蟹种,以及开发出能够替代冰鲜的高效亲体育肥饲料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点是全面、深入地研究营养素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抗逆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在中华绒螯蟹营养研究中,有关于氨基酸营养生理的研究颇为缺乏,尤其是氨基酸对亲体育肥阶段的影响和作用近乎空白。而氨基酸是水生动物重要的营养素,在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脱发在人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困扰。目前用于治疗脱发的手段和药物有限,具体原因是人们对脱发的分子机制和新靶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作为热门药物研发的靶点,被报道和癌症、肥胖等许多疾病相关,而和脱发相关的靶点研究较少。G蛋白偶联受体54(GPR54)属于视紫红质家族成员,是Gn RH-依赖性性早熟相
输电线路系统是现代生活用电的重要保障,其自上而下由输电线路、输电塔架、基础等组成。输电线路、塔架及基础的破坏将导致整个输电线路系统的瘫痪,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输电线路系统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输电线路系统各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试验及数值仿真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系统地研究了输电线路系统的受力性能。首先以输电线路塔架为研究对象,根据空间桁架法利用MAPLE数学软件编制基本单元格塔架的计算程
中国东北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属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山系典型的森林植被区,与相同纬度的其他森林地区相比,针阔混交林地区拥有更多典型物种,并且物种多样性丰富,是研究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的重要地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改变,随之造成群落内物种相互作用,尤其是邻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变化。生态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识到物种之间的表型性状差异在维持群落内物种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一功能性状在不
近年来,非接触式和接触式的智能感知设备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基于智能感知技术的行为识别研究也得到了深入发展。非接触式智能感知设备主要包括摄像头和无线设备,然而基于摄像头等非接触感知技术面临设备成本高昂,易受光照条件影响和具有较高的计算能耗等问题;基于声音和wifi等非接触感知技术面临易受其他同类信号干扰和多径效应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和应用。接触式智能感知技术主要基于可穿戴设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