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隐喻不再只是人类修饰语言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的认知研究也带动了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直接决定了隐喻翻译质量的高低对整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中,葛浩文是成就最为突出,译作也最为丰富的。本文选取苏童发表于2009年,2010年被葛浩文外译的小说《河岸》为研究对象,以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统计工具,对比分析《河岸》中英文本中的概念隐喻,总结出译者在翻译《河岸》中的概念隐喻时所使用到的翻译策略。本论文从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对概念隐喻的分类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三方面建构文本,深入考察了河岸中突出的政治性色彩。结构隐喻方面以小说最具政治象征性的“河”与“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本体隐喻突出表现为政治性语言与俗语;方位隐喻考察地位高低的隐喻。通过对其研究,系统考察了概念隐喻的翻译基础、策略取舍、语境要素等。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主要以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文化认知体验重叠度高,即差异小,隐喻移植的可能性越高;文化语境(包括政治文化)、文学语境、上下文语境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取舍,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受不同社会政治背景影响,政治性语言译者以归化策略为主,对俗语隐喻翻译时,译者以异化策略为主;同时,葛浩文还对文本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读者。本文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与文本密切相关的政治性语言和俗语隐喻上,对例子的选取可能存在遗漏,对其他概念隐喻现象还可做拓宽研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同时,本论文具有较大的开创性,试图丰富国内尚在发展阶段的文学小说英译本概念隐喻研究,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外译的概念隐喻研究;并首次对苏童《河岸》作品汉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更是从概念隐喻视角首次进行了政治性语言的汉英对比研究。同时,作者在首次总结出译者翻译策略的基础上,给出了该文本隐喻翻译的一些改进策略,使外译作品的文学意象、文化内涵更饱满。该论文对苏童《河岸》进行了首次汉英对比研究,为之后对《河岸》的对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