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济宁省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济宁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济宁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日新月异,形成了齐心协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格局。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普遍提升,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改观,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充分彰显了济宁市作为省运会的东道主的风采。全市人民对体育人文精神和体育锻炼观念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距离第二十三届省运会结束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因此,在省运会比赛之后,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研究也被提上了日程。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全国人民健身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也使得省运会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有了一个更为光明的前途。本文将通过对济宁市省运会赛后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述第二十三届省运会赛后场馆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现状,通过对相关专家的走访调查、发放问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等,探索影响济宁市赛后场馆利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包括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中发现了制约赛后场馆利用的诸多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市省运会赛后的6个主赛场馆。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几条结论:1.济宁市继全运会后,在体育场馆的管理方面,通过借鉴其他成功的先例,使得场馆在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学校内的比赛场馆很难做到对外开放,住建委飞碟靶场除了供给少数的皮划艇运动训练之外,基本上就是处于闲置状态,在开发利用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济宁市新体育中心,新体育中心采用“以体育运作为主,周边商业化、娱乐化为辅”带动场馆的可持续化利用的经营模式,现阶段,在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已经基本可以达到自己自足的程度,而且每个季度都略有结余。2.济宁省运会场馆在开发与利用方面虽然迈出了产业化的关键性一步,但总体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场馆仍然沿用着“本体养馆”,这显然是杯水车薪,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陈旧与落后,很难与现阶段的实际性结合,呈现出场馆利用与经济收益不平衡的现象;体育场馆设施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就会使得体育场馆的开放利用率下降,不利于场馆的长足发展。缺乏专业的体育场馆人才管理队伍;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过于单调,缺乏新颖性。3.济宁市的体育场馆在不久将来会被打造成一个综合体系,(包括体育休闲、健身娱乐、度假旅游、家庭休闲、举办商业或公益活动),形成一条无形而牢靠的产业链,实现功能的互补,资源的互动的省内一流的娱乐休闲会所。针对济宁市在赛后体育场馆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1.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的模式尽量向着商业化、娱乐化的方向摸索与发展。2.组织和建立省运会赛后场馆利用的管理协会,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实现场馆资源的共享。3.将建设在学校内部的场馆实施对外开放,面向社会,进一步与场馆周边的资源融合,加强企业与学校、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利用模式。4.采用走出去,引进来,“双轨制”的方法,集思广益,转变场馆的经营模式,是场馆的运转与经营面向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