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战后,列强在远东造成以“占领海军基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远东危机”,英国在华一国独大的局面就此打破。面对列强竞争时代的来临以及延至远东的英俄大博弈,如何维护在垄断时代获得的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在华外交的关键,然而其外交决策显得迟缓而低效。多种尝试失败之后,在“中国人愿意提供威海卫给英国”的情报下,英国最终于1898年2月选择租占威海卫,以制衡俄国。租占威海卫的谈判较为顺畅。然而租占之后,在列强看来“得之不足贵、失之不足惜”的威海卫,是否存在军事价值成为英国政府内部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英俄协定签署、庚子之役后远东局势平静下来,威海卫的军事价值锐减。威海卫先后从海军部、陆军部流转至殖民部,成为“大英帝国的灰姑娘”。然而,英国政府并未随便将其放弃。威海卫的命运与英国远东外交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无论是日俄战争后英国拒绝归还威海卫、一战之后华盛顿会议声明归还,还是1922—1924年交还谈判、1929—1930年的最终谈判及归还,英国都将威海卫置于大的远东外交中考虑,每一个决定都反映了英国的外交思想:通过每一个决定的做出,获得更大意义上的外交利益。英国在威海卫成立“威海卫行政公署”,任命行政长官,以“尽可能维持现状”的方式进行殖民统治。在威之初,英国与当地百姓发生过冲突,成立了雇佣军“华勇营”,并将其投入八国联军侵华的战场。总体上,在局势动荡的近代中国,英国人较好地维护了威海卫的和平。但是,在发展威海卫上英国人做得并不好:财政投入不多,开支中的53%是个人薪俸(尽管公署只有12—14人);经济没有取得大的发展;市政、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虽有改观,但投入比例非常小。威海卫农村“仍藏在传统的保守主义的城墙后面”,不过商埠区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社会事务的主导。英国人在威海卫所做的,是一个近代化的起步。要而言之,英国租占威海卫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列强在华竞争时代来临、英国在远东政策调整、英国殖民史这一系列更大视野中的一个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