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藩之乱是清廷立国之后遭受的一次重大统治危机,是其巩固统治、彰显武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对清初诗人与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章通过对三藩之乱所波及的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不同省份文人的创作情况加以分析,整体回顾三藩之乱对清初文人直接造成的影响。旨在说明突如其来的战乱对文人心态、诗歌创作等方面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清初诗人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方面所展示出的诗歌风貌。
第二章探究三藩之乱与清初遗民社会变迁。遗民对明王朝叛臣所掀起的战争持有批判、观望与支持等不同态度。其中,虽然部分遗民闻变即起,深入反清一线,但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致使双方分道扬镳。随着清廷陆续削平反叛势力,遗民武力反清的希望更为渺茫。在反清失败的背景下,诗僧东皋心越选择远赴扶桑,终身不返,这也为其侨居日本期间的诗歌作品奠定了抒写旅愁,忧思故国的基调。最后,遗民作为清初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相关诗歌创作也显示出特定的时代内涵。
第三章论述平叛文人的军旅体验及其审美观照。三藩之乱的平定过程中,数以千计的文人投身军旅,诗人阅历得以增长的同时,诗歌创作的视野也随之扩大。平叛文人在其军旅生涯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学活动,维系并扩大着自身的文入网络。通过文与武,家与国,满与汉等不同视角,分析从军诗人的现实处境以及诗歌创作表现出的复杂心态。
第四章聚焦三藩之乱期间江南寓居文人群体。相较于周边动荡的局势,三藩之乱期间,江南地方社会的安定有序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战乱期间侨居文人集聚的区域。避难侨居文人诉说着战乱带来的离愁别绪,为江南诗坛注入了强烈的时代之感。随着侨居生活的日益稳固,他们作为地方文坛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推动地方文坛的发展。
第五章分析京城文人在三藩之乱背景下的相关活动以及创作情况,首先在政治空间之下,聚焦三藩之乱期间康熙本人的创作活动,以及戡乱成功后围绕国家武功的书写浪潮,探求国家认同在诗歌创作方面上的集中体现。其次,聚焦公共空间之中的文人互动与情感交流。最后,在乱后补试的背景下,探究词臣乔莱典试广西期间的诗歌创作风貌。
第六章选取三藩之乱期间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探究具体事件与诗坛同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方象瑛征求“健松斋”题咏、清初诗坛的赠郝现象以及《萱圃录》中对吴氏割股事件的书写,均与三藩之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得到了诗坛同人的普遍关注,并在相关创作中折射出丰富的情感内涵与文化意义。
第一章通过对三藩之乱所波及的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不同省份文人的创作情况加以分析,整体回顾三藩之乱对清初文人直接造成的影响。旨在说明突如其来的战乱对文人心态、诗歌创作等方面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清初诗人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方面所展示出的诗歌风貌。
第二章探究三藩之乱与清初遗民社会变迁。遗民对明王朝叛臣所掀起的战争持有批判、观望与支持等不同态度。其中,虽然部分遗民闻变即起,深入反清一线,但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致使双方分道扬镳。随着清廷陆续削平反叛势力,遗民武力反清的希望更为渺茫。在反清失败的背景下,诗僧东皋心越选择远赴扶桑,终身不返,这也为其侨居日本期间的诗歌作品奠定了抒写旅愁,忧思故国的基调。最后,遗民作为清初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相关诗歌创作也显示出特定的时代内涵。
第三章论述平叛文人的军旅体验及其审美观照。三藩之乱的平定过程中,数以千计的文人投身军旅,诗人阅历得以增长的同时,诗歌创作的视野也随之扩大。平叛文人在其军旅生涯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学活动,维系并扩大着自身的文入网络。通过文与武,家与国,满与汉等不同视角,分析从军诗人的现实处境以及诗歌创作表现出的复杂心态。
第四章聚焦三藩之乱期间江南寓居文人群体。相较于周边动荡的局势,三藩之乱期间,江南地方社会的安定有序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战乱期间侨居文人集聚的区域。避难侨居文人诉说着战乱带来的离愁别绪,为江南诗坛注入了强烈的时代之感。随着侨居生活的日益稳固,他们作为地方文坛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推动地方文坛的发展。
第五章分析京城文人在三藩之乱背景下的相关活动以及创作情况,首先在政治空间之下,聚焦三藩之乱期间康熙本人的创作活动,以及戡乱成功后围绕国家武功的书写浪潮,探求国家认同在诗歌创作方面上的集中体现。其次,聚焦公共空间之中的文人互动与情感交流。最后,在乱后补试的背景下,探究词臣乔莱典试广西期间的诗歌创作风貌。
第六章选取三藩之乱期间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探究具体事件与诗坛同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方象瑛征求“健松斋”题咏、清初诗坛的赠郝现象以及《萱圃录》中对吴氏割股事件的书写,均与三藩之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得到了诗坛同人的普遍关注,并在相关创作中折射出丰富的情感内涵与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