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慢性乙型肝炎(ALT1~2×ULN)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初步阐明此类人群中医基本病机和证候分布规律。探讨不同证型与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关系。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方法: 以课题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调查表为基础,结合EDC网上病例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全国东南西北中12家三级甲等医院肝病专科门诊符合纳入要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病史、中医四诊信息、肝功能、病毒学及B超等,并填写生活质量SF-36和CLDQ调查问卷建立慢性乙型肝炎(ALT1~2×ULN)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流行病学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B超结果运用描述性分析;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快速聚类分析,并由3名正高职称的中医肝病专家共同讨论决定中医证型名称。不同证型间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B超检查结果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取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ALT1~2×ULN)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热。11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型发生频率和比例高低依次为:典型脾虚湿热证519例(46.0%),脾虚湿热兼肝肾阴虚证264例(23.4%),脾虚湿热兼气阴两虚证165例(14.6%),脾虚湿热兼脾肾阳虚证94例(8.3%),脾虚湿热兼肝气郁结证87例(7.7%)。不同证型之间年龄、病程、BMI相比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证型间ALT、AST平均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GGT、ALP、ALB、TBil、DBil、PT平均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不同证型构成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5,P<0.05)。不同证型血清HBVDNA平均水平总体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不同证型B超肝脏门脉直径(MPV)和脾静脉直径(SPV)平均大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右叶斜径和脾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不同证型SF-36各维度及CLDQ各方面生活质量测评平均得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ALT1~2×ULN)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热,可以分为典型脾虚湿热、脾虚湿热兼肝肾阴虚、脾虚湿热兼气阴两虚、脾虚湿热兼脾肾阳虚和脾虚湿热兼肝气郁结5种证型。不同证型与ALT、AST、HBVDNA平均水平,HBeAg状态、B超门脉直径和脾静脉大小均有一定内在关系。不同证型患者生活质量有所差异,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辨证施治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