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五科收治的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腰突患者64例,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刘小敏教授自己创制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推拿手法(第十版推拿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房敏、宋柏林主编)分为补泻平衡手法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手法组(对照组),每组各32人,实际完成研究的人数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治疗组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但不按辨证分型治疗,两组治疗的时间、频率、周期都相同,每天2次,每次25分钟左右,7天为一个疗程周期,行两个疗程治疗。收集LDH患者治疗前后的VSA评分,JOA下腰痛评分,ODI评分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腰前屈功能、肌力及疼痛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对比,根据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统计判断。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年龄、发病时间、身高、体重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算其相应的t值所观测的P值均>0.05;在患者的性别、发病的腰椎节段进行?~2检验,计算其?~2值所观测的P值均>0.05。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P值都>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型进行R*C列卡方检验,得?~2值=0.334,P=0.47(P>0.05),说明两组病人的证型不存在差异。2.治疗组总有效率86%,治愈12人,好转14人,未愈4人;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愈4人,好转19人,未愈7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z=-2.15,P=0.01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了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SA、ODI、JOA总评分进行组内对比,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其VSA、ODI、JOA总评分都有所改善,证明补泻平衡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再将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前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其P>0.05,无组间差异,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其P<0.05,说明有统计意义,说明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组。4.JOA评分细则对比:(1)组间:两组在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日常生活动组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日常生活动作评分,经t检验,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5.ODI评分细则对比:(1)组间:两组在腰背腿疼痛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行走、久坐、站立、提物、旅游评分,日常生活自理、社会活动评分,参与性生活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腿疼痛评分,行走、久坐、站立、提物、旅游评分,日常生活自理、社会活动评分,经t检验,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参与性生活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6.腰部症状体征评分对比:(1)组间:两组在腰椎前屈功能、腰部肌力、直腿抬高的角度、腰部疼痛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负重、腰部麻木感觉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屈功能、腰部肌力、直腿抬高的角度、腰部疼痛的比较,经t检验,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负重、腰腿麻木感觉评分,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泻平衡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2.在总体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补泻平衡手法在腰突患者的腰椎前屈功能、腰部肌力、直腿抬高的角度、腰部疼痛方面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