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正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对于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就业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当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的效果依然不显著,与国外相对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政府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发展情况,从四个方面了解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求职渠道及信息获取、求职频率及用工方式、再就业意愿和再就业阻碍因素;然后引入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原理,在请教专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公共就业服务分为五个维度:就业服务内容、就业服务效率、服务人员素质、就业服务环境和就业服务政策,其中就业服务内容包含职业介绍、指导、培训、补贴管理四项内容,从失业人员和工作人员两个视角,重点分析了政府在促进就业过程中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供需差距。问卷中的主要问题采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从位差的结果来看,职业介绍服务、就业服务效率和就业服务环境三项供需较为平衡,职业指导服务、就业培训服务、职业补贴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就业服务政策五项的供需差距较大,尤其是职业指导服务和服务人员素质两项供需严重不匹配。从得分来看,公共就业服务在5个维度的得分均不高,有很大提升空间。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公共就业服务供需差距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外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结论:首先,扩大公共就业服务的“前端”介入职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和创造就业机会,为失业人员的就业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中端”培训职能,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完善教育培训体制,为长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专业的、免费的培训计划,使其获得一定技能,满足社会需要;最后,保证公共就业服务的“末端”托底职能,逐步建立具有激励性质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杜绝“养懒汉”现象,使得有劳动能力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做好充分的托底工作,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综合以上部分,本文一方面为研究公共就业服务供需关系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一方面为政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就业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