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古时期宋、金、元、明寺观壁画的研究解析,厘清中国传统壁画绘制规范化的成因。唐宋时期,壁画绘制工序在对前代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在国家的深度参与下开始系统化、规范化。北宋翰林图画院在皇家的积极参与和皇帝的身体力行下建立起来,成为宋代壁画绘制的官方统筹、运作的推进、执行机构;画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画学的兴办,遴选制度并入科举以画取仕,画家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提升。宋学也为宋代绘画高峰迭起做好了充分的文化准备,书写性绘画兴起对壁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院体绘画形成了并行不悖的两大传统。金、元、明、清壁画绘制系统都是在宋代形成的规范下延续,虽有局部调整但整体格局未变,文中以北方地区深受中原文化辐射的山西高平开化寺、繁峙岩山寺、芮城永乐宫及北京法海寺壁画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宫廷、官府与民间壁画绘制的异同,总结中国传统壁画的章法布局、赋色、用笔、地仗及沥粉贴金之理法,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传统壁画一直代表国家意志,绘制于宫廷庙宇,表现朝纲礼乐、教化人伦,但自有宋一代近世人文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壁画走出殿堂传入民间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元代文人画大兴,壁画绘制沦为民间匠人的生存之道后,在中国绘画i史上由于民间工匠文化的缺失,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明代弃元追宋,在文化上有整体的回归,但壁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曾为中国文化主流,代表正统文化的壁画行至清代几近湮灭;一部美术史,半部匠人泪。笔者尝试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与考察,梳理宋、金、元、明寺观壁画的绘制理法予与同道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