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组织来源肿瘤,发病年龄大部分超过50岁,性别间无差异,主要发生于胃,现常以病理组织学观察联合CD117、CD34、DOG-1的免疫组化染色诊断。手术切除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GIST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内镜下治疗在临床上也逐渐推广应用。定义直径不超过2cm的GIST为小GIST。原发病灶位于胃外的小GIST一般建议一经发现,即予治疗,但国内外尚未对位于胃的小GIST是否需要治疗建立统一标准。方法:收集、观察并记录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并符合诊断标准的小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并根据GIST发生部位分为胃内组和胃外组、是否在其他肿瘤诊治过程中发现分为肿瘤伴发组和单纯GIST组以及按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分组后比较各亚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修正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危险分级评价预后,分析分级标准的最佳临界点。结果:186例小GIST患者发病中位年龄60岁,平均59.6岁,男女比例为1.14:1.00(P=0.42),72.6%发生在胃,其中71例因其他肿瘤行外科手术时发现;肿瘤伴发组比单纯GIST组在接受治疗时肿瘤直径小(P<0.01)、发病年龄大(P<0.01),且在性别构成(P<0.01)上存在差异;核分裂数中位数2/50高倍镜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不同大小肿瘤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性别、原发部位以及年龄间无明显差异;2.2%患者预后具有中度危险性,以肿瘤大小为检验变量的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6,取1.5cm为分级标准时,约登指数最大(灵敏度=1,特异度=0.59)。结论:小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基本符合总体特征;较大的肿瘤有较多核分裂数的倾向;直径小于1.5cm的GIST预后属于极低危险度,发现后不建议行治疗,可予定期超声内镜检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