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危机凸显,大气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自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碳排放第一大国以来,中国承担的碳减排压力也与日俱增,根据具体的国情,中国曾两次对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即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和到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为了尽快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中国现阶段急需从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措施向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过渡。在总量控制目标下开展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分配,不仅可以促使区域通力合作,激发减排潜力,而且可以为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基础分配支撑,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所以在中国研究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分配非常必要。但是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发现目前学者们在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分配过程中坚持公平、效率原则已达成共识,但最优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碳排放测算及现状分析。运用IPCC提出的碳排放因子计算模型计算了中国及各省级区域的碳排放,分析了中国在世界中的碳排放地位、各省级区域碳排放现状。结果表明,1965-2015年中国累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为1691.83亿吨,能源消费碳排放年均增速为6.04%,在世界累积能源消费碳排放中占比15.11%;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91.54亿吨,在世界累积能源消费碳排放中占比27.32%;2015中国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为6.68吨,大于世界平均水平4.56吨。1995-2013年省级区域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碳排放方面差异较大,但是三者呈现很强的相关性,即经济发展大省是能源消耗大省、碳排放大省。(2)碳排放配额分配指标体系构建。运用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了1995、2000、2005、2010、2013年省级区域碳排放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形成原因,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在公平性、效率性两大原则下构建配额分配指标体系。结果表明,省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的影响因素有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碳排放系数效应。各影响因素效应值大小不仅可以反映各影响因素对省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贡献度,而且可以表征各省级区域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方面差异。在公平性、效率性两大分配原则下,将经济发展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分为负指标,其余指标分为正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3)碳排放配额分配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在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信息熵权模型,构建了指标权重计算模型,在侧重公平性、侧重效率性、均权方案三种分配情景下计算了各省级区域碳排放增量分配比例,并根据中国政府2020年碳强度下降目标及《十三五规划草案》经济增加值目标,预估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同时预估年份碳排放量与基准年份2013年碳排放的差作为碳排放增量分配量,最后结合分配比例计算各省级区域目标年份分配量。结果表明,侧重公平性、侧重效率性、均权方案三种分配情景下的增量分配比例差别不大,主观层面赋予准则层的权重对分配结果影响不大,信息熵权模型计算的指标权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4)省级区域碳排放配额分配检验。立足于本文分配结果,将各省级区域目标年份碳排放在全国占比与历史年份碳排放量在全国占比比较。结果表明,目标年份与历史年份各省级区域碳排放占比结果基本吻合,但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六个省级区域在分配情境下的2020年的碳排放占比要小于历史年份碳排放平均占比。建议在今后制定二氧化碳减排措施过程中加大对这六个省级区域的规制政策。(5)碳排放配额保障机制设置。为了保障碳排放配额分配结果的有效实施,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保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