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保旨在保障农民老年时期的基本生活,为其形成稳定的预期收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而起到扩大居民边际消费能力和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近十年,新农保在稳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分散不确定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新农保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提高呢?新农保政策对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以及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消费的影响分别如何呢?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结合消费函数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接着,本文在莫迪利安尼模型的基础上,设定两阶段均衡预算农村居民消费模型,选择新农保的保障水平、筹资水平和覆盖面为新农保政策的代理变量,利用2010年-2016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逐步回归建立FGLS模型,研究新农保对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以及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然后,本文运用2016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数据和个人数据进行匹配和剔除,按家庭按缴费阶段和领取养老金阶段将家庭分成参保家庭、领保家庭和混合家庭组,构建家庭固定效应模型,分别研究新农保对这三类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得出三个主要结论。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新农保对消费具有促进效应,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消费存在较大的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有收入的替代效应,减少了相应的储蓄,增加了当前的消费。新农保的人均筹资水平对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服务水平。新农保的参与率呈现抑制消费的趋势。二是从对地区的影响来看,新农保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存在地区差距。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系数大小和影响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对东部地区农村的消费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且对西部地区消费的抑制作用大于中部地区,这表明新农保的再分配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新农保的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新农保覆盖率低的西部地区,农村消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接近充分状态的东部地区,社保覆盖率反而呈现抑制消费的趋势。三是从微观层面来看,新农保促进了领保家庭和混合家庭的消费支出,但是挤出了参保家庭的消费支出。对年轻家庭而言,新农保缴费会挤占当期的收入,从而减少当期的消费。参加新农保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低于不参加新农保家庭的人均消费水平,且家庭参加新农保缴费人数与家庭消费成负相关。对老年家庭而言,领取养老金会提高老年家庭的基本收入,对老年家庭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混合家庭来说,新农保政策有利于促进消费,家庭有成员参加新农保或领取养老金,比没有成员参加新农保的家庭且没有成员领取养老金的家庭更愿意花钱。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新农保政策应在财政支付、制度设计、保险激励等方面加以改进。在财政支出上,政府应发挥转移支出的作用,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的政策倾斜,提高中西部新农保政策的保障水平,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在制度设计上,向城镇看齐完善农村社保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保统筹层次,制定养老保险缴费的激励机制和增长机制,鼓励农村居民提高缴费水平,提高新农保的养老金替代率,进而扩大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在保险参与方面,我们将加大对新农保的政策宣传力度,让人们对新农保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信任新农保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进一步激励人们能够自主选择更高水平的缴费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