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方法,通过对27名在公安一线工作的治安警察的访谈,获得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在对访谈获得的约10万字的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和译码分析之后,从事件发生地域、人员、行为方式特征、引发源头事件、媒体策略、研究者心得、群体规范、共有社会心理条件等方面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进一步建构了群体性事件的模型并进行了效度检验。通过编码和译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群体事件是社会成员以对抗方式处理社会矛盾的一种群体行为,事件的发生趋势为:数量增多、参与人员复杂化、规模频率激烈程度上升、诱因复杂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2.群体事件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偶然事件、持久存在的权益相关事件、谣言与传闻、相关部门的无作为/不当行为/失效行为。在对群体事件进行预测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指标:现实中和网络上的谣言与传闻、上访反映较多的问题以及正在主动排查中的群众关注议题。这些指标中,程序公平、信息透明是应对谣言和传闻的有效手段,上访信息则可以在上访部门记录直接反应出来,群众关注议题也能在调查中凸显。3.在群体事件的互动过程中,“闹大”和“维稳”的矛盾处理不当,可能促使事件爆发升级。因此,更高层级的领导带头行动、直面诉求问题、突显诚意三者共同作用有利于事件的平息。此外,在对群体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慎用警力、分化同质群体、直面诉求问题、突显诚意均有利于群体情绪的缓和以及事件的平息。4.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条件主要包括:群体成员在社会认知方面对自身处境与境遇的不公平感、对社会相关责任部门的不信任感和对问题解决的无助感。同时伴随着悲痛、愤怒、挫折感、被剥夺感等一系列负性情绪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