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间自然杂交和杂交带的表型及分子证据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带提供了一个检测分化居群间遗传和生态相互作用的机会,杂种谱系的精确辨别对于理解杂交所涉及的进化写程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青海祁连地区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其推测杂种棱果沙棘同域分布的自然杂交带为研究对象,采用表型分析和ISSR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间自然杂交和杂交带的相关问题,以便进一步从居群水平证明棱果沙棘的杂交起源,确定青海祁连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并推断杂交带内回交和渐渗的方向及程度。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   选择了18个表型性状,应用主成分分析、Anderson 杂种指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从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棱果沙棘三个种间表型变异的角度研究了拱拜湾地区的杂交和渐渗状况。选出8 条具有物种特异性标记的ISSR 引物,对纯亲本和杂交带内共13个居群的239个个体进行PCR 扩增,得到113 条物种特异性和多态性标记。用Hindex 软件进行MHI 杂种指数计算,以分析各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和渐渗状况;用NTSYS 软件对杂交带内个体进行物种、居群以及个体水平的聚类分析,来研究样品间的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表型和分子证据都支持棱果沙棘杂交起源的观点,ISSR 分子证据还进一步证明杂交是双向的,即在杂交事件经生时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均既可做父本也可做母本。沙棘杂交带内的遗传组成比较复杂,并非从前所认为的仅含F1 代杂种的自然杂交带,在棱果沙棘杂交起源后应该还经生了多次回交,杂交带中的亲本种也并非纯亲本个体,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渐渗的产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三个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并不一样,渐渗在不同杂交带中表现出的方向和程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还表明,在杂交相关问题的解决写程中,表型分析方法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将其与其他证据如分子手段相结合必将在杂交带研究中经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论述了我国生物质纤维的发展现状、基本特征和功能表现以及它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指出了发展的优势及不足,明确指明我国生物质纤维发展的瓶颈在于纤维的鉴别方法及其标准,并分
  为研究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室制备层压复合材料,探讨涂层量以及压力、温度、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涂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剥离强力显著
本文调查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et Zucc.)、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var. mairei Cheng et L. K. Fu)和领春木(E
  研究了新型阳离子染料常压可染聚酯(NECDP)纤维与高温高压型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CDP)纤维的上染率、K/S值及沾色牢度,并对染色后残液情况进行了直观的对比.结果表明,NECD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的特点及性能优势,采用该长丝为主要原料在特里科经编机上开发了两款经编小网眼组织和两款经编变化网眼组织;通过对面料的透气性能、抗起毛起
该文首先总结了水工耐磨蚀修补材料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水工耐磨蚀混凝土被冲磨破坏的过程与机理;提出了改善水工耐磨蚀修补材料修补性能的技术途径.
甘薯(Ipomoea batatas (L.)Lam.)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我国重要粮食和蔬菜兼用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甘薯和马铃薯的常规育种中存在自交不育,种间、种内的杂交不亲和性,低结实率等因素,使得一些优良基因不能交流,严重的阻碍了甘薯、马铃薯的品质改良。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直接操纵、重组、转化外源基因来达到打破物种间遗传障碍、定向改良植物性状和
学位
学位
甜菜红素在繁殖器官如花瓣、雄蕊、种子和果实特定的发育阶段合成;也存在于营养器官中,但受环境因子的高度调控。有关甜菜红素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其合成的相关因子方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