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带提供了一个检测分化居群间遗传和生态相互作用的机会,杂种谱系的精确辨别对于理解杂交所涉及的进化写程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青海祁连地区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其推测杂种棱果沙棘同域分布的自然杂交带为研究对象,采用表型分析和ISSR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间自然杂交和杂交带的相关问题,以便进一步从居群水平证明棱果沙棘的杂交起源,确定青海祁连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并推断杂交带内回交和渐渗的方向及程度。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
选择了18个表型性状,应用主成分分析、Anderson 杂种指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从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棱果沙棘三个种间表型变异的角度研究了拱拜湾地区的杂交和渐渗状况。选出8 条具有物种特异性标记的ISSR 引物,对纯亲本和杂交带内共13个居群的239个个体进行PCR 扩增,得到113 条物种特异性和多态性标记。用Hindex 软件进行MHI 杂种指数计算,以分析各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和渐渗状况;用NTSYS 软件对杂交带内个体进行物种、居群以及个体水平的聚类分析,来研究样品间的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表型和分子证据都支持棱果沙棘杂交起源的观点,ISSR 分子证据还进一步证明杂交是双向的,即在杂交事件经生时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均既可做父本也可做母本。沙棘杂交带内的遗传组成比较复杂,并非从前所认为的仅含F1 代杂种的自然杂交带,在棱果沙棘杂交起源后应该还经生了多次回交,杂交带中的亲本种也并非纯亲本个体,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渐渗的产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三个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并不一样,渐渗在不同杂交带中表现出的方向和程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还表明,在杂交相关问题的解决写程中,表型分析方法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将其与其他证据如分子手段相结合必将在杂交带研究中经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