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只有社会和谐才有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当前中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三农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可以说中国全部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农村勾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素质问题。因此农民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说农民问题的解决是难点,那么提高农民素质就是难上加难了。本文从这个共识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农民素质问题作初步研究。文章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基本概念做出界定,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新型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其中笔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新型农民的要求对农民素质外延进行界定,将农民素质的范围放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第二章是对农民素质现状的分析。包括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状况的分析。笔者在参阅大量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搜集了最新的统计数字并制成图表,让读者对农民素质状况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分析的说服力。在这一部分中还简要分析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第三章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农民素质现状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历史原因,一是封建制度对农民素质的不良影响,二是农民自身阶级局限性阻碍了素质的提高。其次分析了现实原因,一是政策的缺位、错位,这是造成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二是分析了农民素质低下的制度性根源:权利贫困。第四章针对农民素质的现状相应的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具体措施。笔者在简要介绍提高农民素质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政府的行动、社会力量的配合和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这三个方面的合力来提高农民素质。政府主要是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给予保障,社会力量的介入主要为农民素质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农民自身的努力才是素质提高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