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产母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是否存在关联性,了解邵东地区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同时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足月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经皮测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邵东县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1772例产妇逐个进行社会人口学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产母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状况、医保状况、孕期保健机构与孕期保健知识)与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的相关性和危险因素。对其中在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193例患儿计算其高危因素(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因素、ABO溶血等)的构成比。同时将1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2)和观察组(n=91)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并比较两组体重、胎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的可比性。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以光疗为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滴,2ml/kg/次,每天1次,连续7天。疗程结束后,判定两组疗效,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值下降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黄疸消退时间。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对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测定值与经皮测胆红素测定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产母社会人口学特征单因素与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存在关联性,产妇居住地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孕期保健知识相对缺乏的人群,所生新生儿发病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母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中的年龄、文化程度、孕期保健知识为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3.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最常见高危因素为围产因素和感染因素,分别占45.08%和21.76%;4.两组患儿体重、胎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51%、9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p<0.01);6.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7.99,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较对照组升高(t=16.71,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3、5、7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因素、abo溶血、其它因素相关的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1);7.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4.38,P<0.05);8.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8%、9.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P>0.05);9.在1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确诊时,经皮与静脉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r=0.916,P<0.01)。结论1.产母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与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病存在相关性,年龄、文化程度、孕期保健知识为邵东地区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2.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退黄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有效药物之一。